建設部為了這個大工程也是調集了下屬的精兵良將,好在近期在三亞并沒有大規模的工程項目在進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進度平緩,建設部也得以抽出一部分施工隊參與到昌化港的建設中來。
不過即便是這樣,執委會也沒忘記抽出空閑張羅另外一些地區的開發工作,那便是位于中南半島東南海岸的幾處港口。這幾個地方一早就已經被執委會看中,在出兵順化前就向北越朝廷提出來要將這幾個地方作為戰后的補償。雖然是以租界的名義達成的協議,但不論是執委會還是北越朝廷,心中都很清楚這些地的歸屬權大概從此就要改姓“海漢”了,不過出于戰略盟友關系的利益考量,雙方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將相關的話題擺到臺面上來進行討論北越這邊默默地送,海漢也不吭聲地收下就是。
這幾處地方拿下之后,海漢便能夠順利地控制住中南半島東岸至南面馬六甲、爪哇、婆羅洲這些地區的廣闊海域,幾乎已經涵蓋了西方商船通過中南半島沿海前往中國的主要航道,這樣就可以為下一步控制南海幾處咽喉要道鋪好跳板了。不過想要開發這幾處名義上已經屬于海漢的港口,還存在著不小的實際困難。
大明朝廷在瓊州島上劃出地盤,給地方勢力自治的權力,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官府對于遍布全島各處的黎苗山寨幾乎都是通過封官封地之類的方式來行使間接的管轄權,而黎峒苗寨在各自的地盤區域內,幾乎都是一個個小小的獨立王國,雖然對外還是要順從大明朝廷的統治,但對內的統治卻是外界所不能干涉的。
而海漢人對于地方的統治,黃雀能感受到他們所采用的方式又與黎苗兩族有所不同。他們推行的是自己的一套規則和制度,但又與大明官府合作得很好,并不像漢黎、漢苗之間這么緊張準確點說,在這種合作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不是大明,而是看似相對弱小的海漢。黃雀簡直不敢想象,如果是石子峒與大明之間打交道的時候,石子峒占據了主動權會是什么樣的景象。
黃雀此時還并不是很了解海漢的實力,因此對他來說,作為地方豪強存在的海漢能夠與大明官府營造出這種奇特的共生關系,實在是一件超出他認知的事情。但雖然來到勝利港的時間還不長,眼前所見到的一切也已經在不停地提醒他,海漢可絕不是他以前在昌化和儋州所見過的那些漢人商會這么簡單的組織,在海漢人統治的地區有著與大明區別明顯的社會制度和風氣,而大明對海漢存在的默認,無時不刻都在加劇著這股地方勢力的對外擴張速度。
符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沒有急于帶黃雀去參觀軍營,讓他感受海漢武力的強盛,而是按照寧崎的建議,將黃雀帶到了距離勝利堡不遠的學校參觀。與初期的學生構成有所不同,現在勝利港小學的生源中不僅有少數穿越者的子女,而且也有許多漢、黎、苗甚至是安南的學齡兒童就讀。當然了,除了穿越者的后代之外,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絕大部分都是歸化民,另外也還有極少數的外來客商的子女,不過這部分外來人口入讀海漢主辦的學校,所花的費用可就不低了。
黃雀在這里似乎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當初在昌化縣城中就讀漢人私塾的情景。那時候一起讀書識字的除了漢人小孩之外,也有黎苗兩族的山民。當然了,能夠有條件出山到縣城里讀書的黎苗子弟,那最起碼也是峒主后裔之類的特權階級了。比如黃雀這種被峒主所看中的下一代繼承人候選者,往往就會被在學齡時期送到漢人的地盤上學習一些文化知識,否則未來如果繼承了山寨領導者的職位,在與大明官府打交道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會吃虧了。
不過海漢人的學校顯然也與黃雀幼年時所上過的私塾有著很多的不同,首先這里所教授的內容就并不是四書五經之類的經史子集,而是由海漢人自行編纂的識字課本。而課程也并不止有識字而已,算數,常識,甚至是軍事相關的科目,在這個學校都有安排相應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