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途中大部分地區都是無人區,并不涉及到征地拆遷之類的麻煩事,而且所經之處的平原地形也大大降低了施工修路的難度,但僅以這條路上通道的長度而言,卻是穿越之后建設部所從事的最長的一條道路修筑工程。從昌化漁港到開采作業區之間的直線距離,長達近四十公里,這個工程量幾乎是當初修建勝利港田獨陸上通道的四倍之多,而且其中還必須要跨越一條最窄處五十米左右的昌化江支流水脈,這就意味著施工部門大概還得在途中架設一座堅固的橋梁才行。
而這條交通動脈修筑完成之后,還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隨著礦區開發工程的進行,勢必需要一條鐵路來提升石碌與海岸之間的運輸效率。除此之外,石碌礦區投產之后至少有數千礦工要常駐當地勞作,相應的生活設施也必須提前開始修建。另外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就近運來的黑土港精煤,在昌化附近建設一座大型的鋼鐵基地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開發步驟之一。
這樣巨大的工程規劃,以現今的施工條件而言,并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全部完成的。按照執委會和工業部、建設部等部門的預計,能夠在一年內完成道路修筑,兩年內實現全面投產,就已經可以算是超水平發揮的奇跡了。而在整個建設期間,執委會需要在這邊投放的勞動力大概至少需要三四千人,要在一片非直接統治區內長期安置這么多的人員,并執行相應的修筑工程任務,對于執委會及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能力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執委會對于這個項目的重視程度和投入資源的力度,甚至遠遠超過了當初開發黑土港的時期。畢竟黑土港的開采點距離海岸線非常近,除了需要渡海開發這個難點之外,其實在當地的建設難度并沒有石碌這邊的項目高。陶東來作為建設部一把手,親自主抓這次的工程建設任務,不過他的職責仍然主要是坐鎮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而現場的工程總指揮還是將由二把手劉山夏來擔任。
時間很快來到了五月底,執委會終于向昌化方向派出了第一支船隊。這支船隊所攜帶的工程人員并不是前去修筑道路的,而是要在昌化漁港擴建碼頭,修筑倉庫、棧橋、集體住所等前期設施,為后續的工程打好前站。
這支工程隊將在昌化漁港花一個月的時間來修筑這些設施,然后大本營方面才會派出大部隊前往該地,開始修筑通往內陸地區的道路。
六月二日,由十二艘大船所組成的船隊抵達昌化,在漁民們略帶驚訝的注視之下,從船上下來的不僅有他們以前見過的幾張熟面孔,更有大量荷槍實彈的灰衣海漢兵。這些海漢兵在登陸之后迅速整隊,向北、東、南三個方向撒出去,在附近三里內布置起外圍的警戒圈。
隨后此次工程的現場總指揮劉山夏向目瞪口呆的漁民們宣讀了海漢執委會的通知,稱這里已經被執委會臨時征用,所有居民需配合工程安排,遷往其他地區居住。若有不愿配合者,海漢民團將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保證本地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漁民們惴惴不安,不知道是該反抗還是該順從的時候,劉山夏又宣布了一個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的好消息所有愿意配合行動的本地居民,都將獲得前往三亞定居的資格,并且能夠在短期內就獲得海漢歸化民的申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