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化漁港居住的這些漁民,其實早就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海漢在三亞的發展狀況,要說這些人一點挪窩的心思都沒有,那肯定是騙人的,但他們在這里居住,也能夠時常得到海漢人的好處,生活也還過得下去,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沒人會愿意主動背井離鄉去陌生地區討生活。而這次海漢人的到來立刻就宣布了強制拆遷,反倒也是給這里不多的居民一次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機會。
當然如果有不愿意去三亞的人,執委會也給了他們自行選擇去向的機會,但漁港周圍幾里內是不許再進入了。在整個石碌煤鐵復合產業帶的修建工程完成之前,昌化港這片地區都將會成為嚴格的軍事管制區,別說這些漁民了,就算是普通歸化民,在沒有獲得執委會的批準之前也不能再隨便進出這個地方了。
這看起來似乎是有點不通情理,但為了讓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不讓后勤保障通道出現問題,執委會認為這一點小小的手段還是必須要用上的。為此軍委派出了兩個連的民兵,參與到第一批到昌化港的建設隊伍中。他們將負責港區的外圍戒嚴任務,同時如果昌化縣城這邊出現了某些不和諧的因素,那么這兩個連隊的民兵將有可能會采取比較激烈的手段,例如拿下昌化縣城的實際控制權。
建設部為了這個大工程也是調集了下屬的精兵良將,好在近期在三亞并沒有大規模的工程項目在進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進度平緩,建設部也得以抽出一部分施工隊參與到昌化港的建設中來。
不過即便是這樣,執委會也沒忘記抽出空閑張羅另外一些地區的開發工作,那便是位于中南半島東南海岸的幾處港口。這幾個地方一早就已經被執委會看中,在出兵順化前就向北越朝廷提出來要將這幾個地方作為戰后的補償。雖然是以租界的名義達成的協議,但不論是執委會還是北越朝廷,心中都很清楚這些地的歸屬權大概從此就要改姓“海漢”了,不過出于戰略盟友關系的利益考量,雙方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將相關的話題擺到臺面上來進行討論北越這邊默默地送,海漢也不吭聲地收下就是。
這幾處地方拿下之后,海漢便能夠順利地控制住中南半島東岸至南面馬六甲、爪哇、婆羅洲這些地區的廣闊海域,幾乎已經涵蓋了西方商船通過中南半島沿海前往中國的主要航道,這樣就可以為下一步控制南海幾處咽喉要道鋪好跳板了。不過想要開發這幾處名義上已經屬于海漢的港口,還存在著不小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