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執委會在戰前就向北越朝廷討要了峴港、歸仁、金蘭、頭頓四個地方的租界權限,但此時除了更加南方的金蘭和頭頓之外,峴港和歸仁這兩處地方幾乎都成為了白地,民眾在北越大軍的劫掠之下紛紛棄家出逃。而這種局面,無疑就給海漢想在這邊實施的開發計劃增加了更多的難度。畢竟港口的開發建設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執委會在規劃的時候直接就打算從當地征集主要勞力,只從大本營這邊派管理人員過去就行。但北越軍隊這么一鬧騰,恐怕執委會就得重新考慮勞力的來源分配了。
然而執委會也的確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替北越解決當下的問題,因為隨著石碌項目的啟動,執委會需要將更多的海上運力集中到勝利港昌化這條航線上去,根本不可能派出更多的海船去替北越大軍解決補給物資的運輸問題。北越軍在當地鬧得一團糟,執委會也只能干瞪眼看著,畢竟當初的協議中也只涉及到當地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并沒有說連同周邊地區的人口都要給海漢留著。
對于這種局面,執委會也是相當無奈。按執委們去年所商定的發展計劃,本來是有望在石碌、南越兩處地點同時開始建設工程,但現在看來恐怕難以雙管齊下。權衡再三,執委會還是決定先照顧距離勝利港更近,對于穿越集團未來發展更為重要的石碌鐵礦。盡管石碌鐵礦項目的建設時間可能要遠遠地大于開發南越港口所需的時間,但重要性卻不可同日而語。
對于這個決定,顏楚杰在執委會上發表過一番后來被外界廣為討論的觀點“有鋼鐵,就有戰斗力,有戰斗力,還有什么我們搶不到的地方南越的港口放在那里又不會丟,只要我們的軍力足夠強大,將來別說這幾個港口,就連整個中南半島一起拿下來,那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執委們并不是完全贊同顏楚杰這種略帶偏激的觀點,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說法具有一定的道理。被火槍大炮武裝起來的海漢民團,幾乎已經算得上這個時代遠東地區同等規模下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而石碌鐵礦的開發勢必會帶來軍力乃至整個穿越集團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到時候想占哪里,最終還不是槍桿子說了算
于是在執委們統一了認識之后,執委會也作出了決定,暫時停止在南越地區的港口建設計劃,將資源全力投入到石碌鐵礦的開發項目當中,爭取能夠把預定工期縮短,讓石碌鐵礦這個大項目早日投入到實際運行當中。而這個決定的作出,也就帶來了1629年新一波移民潮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