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人給肖老三開出的條件,就是要他今后睜一只閉一只眼,對海漢的作為只當看不到就好,而每年他可以因此拿到一筆超過他軍餉十倍以上的酬勞。盡管這個數字在私鹽販子羅升東這種暴發戶眼中可能算不得什么好價錢,但對于窮得叮當響,年年吃空餉都吃不飽的昌化駐軍來說,卻是一個難以抵抗的誘惑。
在肖老三率先答應了海漢人的交換條件之后,他甚至還為海漢人牽線搭橋,讓他們與縣衙里那位極少露面的縣太爺也達成了類似的交易。于是很快海漢人便派人進駐昌化縣城,開始在這里低價販售私鹽、稻米、煤炭以及海漢出產的各種生活用品和農具。而海邊的昌化漁港,也從一個破落的小漁村迅速變成了商港,每個月都有數艘隸屬于海漢的貨船在這里停靠。
一個月之前,海漢人又運來了大批的勞工,開始分段修筑他們先前所稱的那條通往內陸山區的官道。肖老三不明白海漢人為何要花費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修筑這條看似毫無用處的官道,因為這條道路所通往的地區就只有黎苗山民所住的山寨,就算修了道路,這些蠻人大概也不會離開他們世代生活的山區。
如果要以生活條件來作比較,目前還是一片大工地的昌化港區遠遠沒法跟大本營相提并論,甚至連鶯歌海鹽場這種逐漸步入正軌的生產單位都比不了。以喬志亞的眼光來看,這里歸化民勞工們所居住的區域,條件也只跟大本營那邊的移民隔離營差不多。而配套的許多生活設施,如衛生、文教等等,建設速度都還沒有能跟上這里引入人口的步伐。
當然了,客觀條件再怎么艱苦,對于被派到這邊來領導主持工作的穿越者,執委會還是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在能力范圍內了盡可能好的生活條件。這里的活動板房都是從勝利堡里拆卸后裝運過來的,房頂上裝著大片的太陽能的發電裝置和熱水器。伙食除了新鮮海產和蔬果之外,幾乎也全是定期從大本營運送過來,喬志亞這次押運的兩條船上,就有后勤部門送來的十幾頭肥豬和近百只雞鴨,農業部也派了專員過來,在這里指導建設一處家禽家畜飼養中心,以解決本地今后日益增多的人口對肉食的需求。
海漢在前兩年的對外擴張進程中已經建設開發了多處分基地,這些大型殖民開發項目讓海漢的各個部門都積累了不少的相關經驗,因此目前對昌化港區的建設工作也只是忙而不亂,只要后續的運力和物資供應能夠得到保證,負責組織建設的劉山夏等人很有信心在幾個月時間內就能把這里變成又一處黑土港。
喬志亞來到自己的住處,先美美地洗了一個熱水澡,用內部特供的香皂將身上的海腥味消除掉。這種純手工打造的香皂在廣州市面上要賣到每塊五兩銀子,也只有為數不多的權貴富商家里才能用得起這種奢侈品,不過對于穿越眾來說,這也只是自己的特殊身份所享受到的諸多勞保福利之一而已。
喬志亞洗澡出來之后,勤務兵已經端來了一碗熱騰騰的海鮮伊面,花蟹與鮮蝦所發出的香氣頓時讓他胃口大開。普通的歸化民可吃不到這種特供伙食,因為原本在這個時代還并沒有發明出“伊面”這種做法。在原本的歷史上,伊面是清代廣東惠州府尹伊秉綬的廚師在無意中發明出來,而將其命名為“伊面”的人則是詩人宋湘。如果以其制作原理而論,這玩意兒可以算是后世方便面的雛形了。而因其制作方法簡單,保鮮期較長,海漢后勤部門也就將其作為了供應給海運、軍隊、野外作業等特殊部門的口糧補給品。
不過由于海南島并沒有面粉產出,原材料必須要從遙遠的北方進口,算上運費之后成本也相當可觀了,再加上進口量有限,因此這種產品也就只存在于“首長特供”的清單上。當然喬志亞吃的這碗面,雖然面是從大本營運過來的,但里面的蝦蟹卻是本地捕撈,非常的新鮮,再加上香蔥、大蒜、花雕酒、蠔油、老抽、胡椒粉等配料,其美味可不是方便面能比得了的。
喬志亞放下碗,心滿意足地抹了抹嘴,正打算要回房去補一補瞌睡,事情就找上門了。
“報告首長,工地那邊出了狀況,劉山夏首長要求基地這邊派出至少一個連的武裝人員支援”急匆匆跑過來的勤務兵向他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