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苗青年入伍,在海漢民團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盡管黎苗兩族在過去有著比較深刻的,但黎苗兩族的民兵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卻很快就消除了隔閡,變成了并肩作戰,生死與共的伙伴。而這種部隊里所建立起來的戰友關系也逐步影響到了外部,往年司空見慣的兩族之間發生斗毆甚至武裝沖突事件的頻率也迅速下降,關系逐步正常化。
這也難怪,海漢給予了愿意合作的黎苗山寨極大的扶持力度,讓他們能夠通過勞動獲得更好的經濟收益和生活保障,并且取消了大明頒布的很多歧視性規定,對黎苗兩族的待遇一視同仁。在能夠吃飽穿暖,獲得基本的尊嚴之后,黎苗兩族都不用再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源而發生爭斗,年輕好斗的少壯派又多數進了民團當兵,和平自然而然就降臨了。
不過在此之前的征兵當中,為了保證占據人口多數的漢人的利益,軍方一般還是主要錄取漢人兵員,黎苗兩族出身的民兵目前在民團中的比例大概也只保持在接近三成的水平。而這次軍方的擴軍征兵計劃中,希望能夠更多的征收黎苗兩族的青壯入伍,并希望借此來緩解石碌項目在移民安置方面所面臨的壓力。
對于軍方這樣的安排,倒是沒有人提出異議,像民政部更是旗幟鮮明地表示了贊賞的態度。寧崎開口接道“這樣也好,石碌項目需要遷徙黎苗山民有兩三千人之多,其中青壯占了一半,你們軍隊把那些青壯收走,我們安排移民也輕松一些。”
由于軍方在事前的充分準備,這次的擴軍議案沒有在常務會上受到太多的刁難便獲得了通過。不過由擴軍所議案所衍生出來的為大明軍事援助的方案,因為涉及到的部門和所需的準備工作太多,并沒有在會上得出明確的結論,還需要另外擇時來進行專門的調研才行。
進入七月之后,從隔海相望的中南半島上終于傳來了好消息,北越的部隊在經過三個月的連續作戰之后,總算基本剿滅了南越殘余抵抗武裝的主力部隊,并且從順化往南至芽莊的沿海地區也得到了肅清,大量州縣改旗易幟,重新納入到升龍府朝廷的治下。而海漢一方在戰前所提出的南方四港當中,峴港和歸仁港兩處地方重新回歸到北方朝廷的控制之下,已經可以進入到開發階段了。
這個消息對于執委會而言,可謂是痛并快樂著,高興的是這些垂涎已久的濱海區域終于可以納入到自己的治下,而痛苦的則是目前海漢并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用于海外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目前建設部的技術人員和主要施工隊伍幾乎都集中到了昌化至石碌的筑路工地上,而這條道路的一期工程就至少會持續到年底,屆時才有可能抽出一部分人員去安南那邊主持港口建設工作。雖然新添兩處海外領地讓所有人都感到很興奮,但石碌項目是現階段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安南港口的優先程度也只能排到后面了。
不過執委會不急,倒是有別的人開始急了。安南國為了峴港和歸仁港的開發,還專門派了特使來到三亞,與執委會磋商合作開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