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厚待遇,再加上海漢民團參與的戰斗從無敗績,戰果堪稱輝煌,在海漢治下區域內的青壯參軍的熱情一直都非常高。軍方每一次對外征兵,幾乎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征集到所需的兵員,而且往往應征者數量會大大超出原本的征兵計劃。因此對顏楚杰來說,開放下一階段的征兵根本毋須擔心兵源問題,盡管計劃中的征兵額度可能會超過千人,但以現在海漢治下的人口規模來看,多半還是會出現應征者爆棚的景象。
“在征兵計劃中有一個小的調整,希望各位留意。”顏楚杰介紹道“因為石碌項目的進行,在近半年里會有一批黎峒和苗寨逐步從石碌地區遷出,這些山寨里有大量的適齡青壯,都是很好的兵源,所以我們打算將征兵的地區重點放在石碌,吸收當地的土著青壯入伍,這樣也可以對當地的社會穩定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黎苗青年入伍,在海漢民團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盡管黎苗兩族在過去有著比較深刻的,但黎苗兩族的民兵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卻很快就消除了隔閡,變成了并肩作戰,生死與共的伙伴。而這種部隊里所建立起來的戰友關系也逐步影響到了外部,往年司空見慣的兩族之間發生斗毆甚至武裝沖突事件的頻率也迅速下降,關系逐步正常化。
這也難怪,海漢給予了愿意合作的黎苗山寨極大的扶持力度,讓他們能夠通過勞動獲得更好的經濟收益和生活保障,并且取消了大明頒布的很多歧視性規定,對黎苗兩族的待遇一視同仁。在能夠吃飽穿暖,獲得基本的尊嚴之后,黎苗兩族都不用再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源而發生爭斗,年輕好斗的少壯派又多數進了民團當兵,和平自然而然就降臨了。
不過在此之前的征兵當中,為了保證占據人口多數的漢人的利益,軍方一般還是主要錄取漢人兵員,黎苗兩族出身的民兵目前在民團中的比例大概也只保持在接近三成的水平。而這次軍方的擴軍征兵計劃中,希望能夠更多的征收黎苗兩族的青壯入伍,并希望借此來緩解石碌項目在移民安置方面所面臨的壓力。
對于軍方這樣的安排,倒是沒有人提出異議,像民政部更是旗幟鮮明地表示了贊賞的態度。寧崎開口接道“這樣也好,石碌項目需要遷徙黎苗山民有兩三千人之多,其中青壯占了一半,你們軍隊把那些青壯收走,我們安排移民也輕松一些。”
由于軍方在事前的充分準備,這次的擴軍議案沒有在常務會上受到太多的刁難便獲得了通過。不過由擴軍所議案所衍生出來的為大明軍事援助的方案,因為涉及到的部門和所需的準備工作太多,并沒有在會上得出明確的結論,還需要另外擇時來進行專門的調研才行。
進入七月之后,從隔海相望的中南半島上終于傳來了好消息,北越的部隊在經過三個月的連續作戰之后,總算基本剿滅了南越殘余抵抗武裝的主力部隊,并且從順化往南至芽莊的沿海地區也得到了肅清,大量州縣改旗易幟,重新納入到升龍府朝廷的治下。而海漢一方在戰前所提出的南方四港當中,峴港和歸仁港兩處地方重新回歸到北方朝廷的控制之下,已經可以進入到開發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