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風宴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鄭林就主動提起了正事“去年貴方與我國所達成的諸多協議之中,其中有提到戰后協助我國重建南方商港,重開海上貿易的條款,如今南方戰事已經基本平定,卻不知貴方準備何時開始實施這些協議條款”
施耐德應道“鄭特使,我糾正你一個說錯的地方,這并不是我方協助貴國建設港口,而是貴國把這些濱海區域以軍費抵押品的形式給我方作為租界使用,至于何時開始建設港口,當時也并沒有協商過明確的時間表,這些內容當時都有筆錄為證,都是有據可查的,鄭特使莫要張口就來。”
這個時代的大明已經如同一艘快要傾覆的大船,船底處處都在漏水,外界環境狂風暴雨不停,船上的人也內斗不休,根本就沒有修補這艘船的機會。不過對于來到這個時代剛剛進入第三年,根基還不算太牢固的穿越集團來說,大明帝國依然是一個暫時無法對抗的龐然大物,而且在絕大多數穿越者的心目中,也并不想讓大明太快倒下,畢竟大明還算是漢人正統,而關外的野豬皮則是完完全全的蠻夷。因此海漢的基本立場還是站在大明一方的,如果能夠通過軍事援助的手段幫這個快要走到終點的帝國續命,絕大多數人肯定會投贊成票當然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援助,肯定不會是無償的。
關于如何為大明續命的議題,其實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開始在當時的籌委會內部討論,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認為大明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單單是軍事實力的虛弱,而是整個社會體系的落后所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在這一時期統統爆發出來,單方面的軍事援助并不能改變大明帝國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現實。不過合理的援助手段或許能夠幫助大明扛住來自東北關外的攻擊,從而讓穿越集團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分利用大明治下的市場和各種資源,壯大自身的實力。
要跟大明朝廷進行軍事方面的合作,這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極為復雜,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很多。不過好在目前已經有了與廣東官府和福建水師的某些并未完全公開的合作,相關部門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不至于事到臨頭再去現找門路。
“跑題跑得太遠了,各位還是先聽我把征兵擴編的事情說完吧”顏楚杰見這討論的話題已經偏離了原點很遠的距離,趕緊將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議案上“部隊擴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信大家都已經通過我的介紹有所了解了,下面我再說一說征兵的計劃。”
海漢民團的待遇一向不錯,入伍后就直接獲得歸化民籍貫,并享受二級勞工的薪酬標準,而且由于頻繁的擴軍,底層民兵獲得升遷的機會其實也相當多,現在民團中班排長級別的基層軍官,已經全部換成了入伍早,表現好的歸化民民兵,個別表現優異的人員,接下來還會有繼續向上的升遷機會,而這種上升速度在同時代其他勢力的軍隊中是很難出現的。
另外民團士兵退伍轉業,或是在戰斗中負傷、戰死,都會得到十分周到的善后安排和照顧,以及優厚的酬勞或撫恤金,如果退伍后不愿接受民政部門的工作安排,也可以分到至少三十畝廉租耕地,自行回家務農。說得難聽一點,對普通百姓來說,在海漢民團當兵為執委會賣命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