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喬志亞的妄想,當初符山峒外遷到勝利港之后,同樣也在短期內就帶動了一批黎苗山寨投靠海漢,而其中的青壯有絕大部分都被吸納進了海漢的各個機構效力,同化的效果可謂相當不錯。在這個過程中海漢相關部門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盡可能讓這些缺乏遵紀守法概念的山民在短時期內適應海漢治下的各種規章制度。
喬志亞當初被分配到化工部門,長期都在田獨待著,跟黎苗兩族打交道的時間也很多,親眼見證了相關部門是如何一步一步將這些原本戒心十足的山民吸納到海漢的用工體系中來。他現在所做的,基本就是將海漢在勝利港的各種成功經驗照搬過來,在加上一點自己的發揮,就已經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黃雀在涼棚里歇了一陣,等日頭稍稍小一些了,便告辭返回黎人駐地去了。黃雀的辦事效率果然沒有讓喬志亞失望,第二天早上,便有兩百多名黎人在黃雀的帶領下來到工地,開始接受海漢雇傭,從事一些簡單的勞作。
喬志亞也沒讓黃雀閑著,這些黎人勞工的身份,還必須要由他去進行統計和造冊,這樣最后計算工餉,才能一一對得上號。黃雀雖然對此感到興趣缺缺,但當他聽到喬志亞說這些管理方式也是海漢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欣然拿著紙筆挨個給黎人勞工登記去了。這個差事雖然有點悶,但既然能夠學到自己想知道的東西,黃雀還是很樂意去完成的。
當然黃雀所了解的也并非事情的全部,海漢雖然給予了符山峒的黎人極好的待遇,但也并不是意味著所有的黎人都能得到同等對待。這個問題的主要考量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愿意接受海漢執委會的安排,主動地爭取融入海漢社會體系的機會。符山峒是首個與執委會合作的黎人山寨,因此他們所得到的待遇幾乎是最好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其成為區域范圍內的一根標桿,以便能讓那些舉棋不定的黎苗山寨早下決心。
但后來者就不見得會全部依照符山峒的標準來處理了,像專門給符山峒劃出一塊專屬居住地,并且在遷出山區之后長達半年的時間中一直給予符山峒民眾近乎免費的生活保障,類似這樣的待遇在后續的黎苗山寨外遷中幾乎就沒有再出現了。之后遷出來的山民大多都只能進入海漢劃定的居住區,與其他族裔的歸化民一起混居,至于生活保障,那也必須要由這些山民通過勞動來獲取。
黎苗兩族的民眾遷出山區之后,最快獲得收入的途徑就是報名參加民團,只要體檢合格,入伍同時就會發一筆安家費,足夠一個五口之家在三亞生活兩個月所需。而且家里只要一人參軍,全家都能獲得歸化籍,比起在其他工作崗位上慢慢熬資歷等名額要容易多了。因此近兩年歸順執委會的黎苗山民中男子青壯的參軍比例極高,往往都在五成以上,是海漢民團中不可忽視的一股組成力量。
而不愿意吃兵糧又想快速獲得收入的人,還可以去應聘海漢工業區為數眾多不需要技術的工作崗位。當然了,這些崗位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或是對身體有毒害作用,比如冶金車間、化工車間,都有許多淘汰率極高的崗位在等著這些對前景一無所知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