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了這些有風險的崗位之外,其實還是有很多低風險但收入也相對較低的工作可供選擇。比如從事伐木、搬運等需要大量壯勞力的崗位,即便沒有取得歸化民的籍貫也能得到工作機會。不過從事這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往往每個月分配到單位的歸化籍名額都很有限,想要取得歸化民的籍貫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
黃雀倒是不會有這個麻煩,因為他的身份背景比較特殊,只要他愿意申請歸化籍,民政部大概會在收到申請的第一時間就給他辦好相關的手續并發放身份識別物給他。但對于絕大多數剛剛走出山區的民眾來說,取得海漢歸化籍才算是他們踏上人生新旅途的第一步,如果沒有拿到這個寶貴的身份,那么他們走出山區之后的生活也不會跟之前有太大的變化,并且將會一直都處于這個社會體系的底層。
除了這些愿意與海漢合作的黎苗山寨之外,倒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狂妄自大,不將海漢放在眼中的山大王。這種對象不跟海漢發生利益沖突也就罷了,一旦扯上了關系,又不肯服從執委會的安排,很快就會成為武力鎮壓的對象。僅1627年下半年至1628年年底期間,在海南島南部山區,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海漢民團掃平的黎苗山寨就多達七處,這些寨子往往規模都偏小,又想要獲得跟其他大寨平起平坐的待遇,談判過程中不肯遵從海漢的游戲規則,有些甚至宣稱要對海漢采取敵對態度。
俗話說不作就不會死,執委會主觀上雖然更希望能充分利用這些山寨的人力資源,但遇到棘手的對象也并不會就此退卻,海漢民團的火槍很快就出現在這些山寨外面,實實在在地教會了他們做人的道理。山民們手里的鉤刀和竹箭根本不能對荷槍實彈的民團造成實質性的威脅,憑著血勇之氣發起的沖鋒也不過就是耗費幾十枚廉價的鉛彈而已。民團的幾次武裝行動共計殺死頑抗人員一百余人,其余的成年人全部作為戰爭俘虜投入了苦役營。考慮到已經歸順海漢的本地黎苗族裔感受,除了一部分尚不懂事的小孩被留下來送去了少年軍校,其他俘虜全都被裝船運往了黑土港,他們將在那里從事數年的煤礦勞作之后才能獲釋如果他們到時候還活著的話。
這些事情別說黃雀,就連符力都知之甚少,民團在行動的時候也盡可能地避免讓黎苗兩族的士兵參與其中,外界并不清楚這些默默消失的山寨究竟是出了什么狀況。黃雀所在的石子峒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有符力這樣的經驗者從一開始就參與了雙方的談判,更快地幫助石子峒看清了雙方的實力差距,否則黃三木要是昏了頭想跟海漢來個不合作甚至是敵對,那之后來到石子峒的大概就不會是海漢承諾的各類生活補給,而是奉命前來剿滅他們的民團部隊了。
當然了,在黃雀去三亞見識過海漢的真正實力之后,石子峒已經不可能作出那種不明智的選擇,畢竟海漢人所擁有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是這個島上的大明官府所遠遠不及的,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領袖都不會帶著自己的子民跟這樣一支已經主動向自己示好的勢力做對,緊緊地抱住這條大腿才是正常的反應。
對于黃雀來說,他并不像符力那樣熱衷于進入暴力機關,相較于參軍或者從警這種門檻較低的單位,黃雀更希望能夠弄明白海漢如此強大的原因。他從三亞當地的歸化民那里了解到這群海漢人從海外來到這里不過兩三年時間,然而所開創的局面卻是元明兩個朝代的官府都無法企及。黃雀認為要是自己能夠了解到其中奧妙,必然能夠扶持自己的親友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
而想要了解海漢的各種信息,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進入海漢人興辦的學校了,但入讀這類學校往往需要海漢民政部頒發的歸化民身份才行,而這恰恰是黃雀現在并不具備的條件。所以當喬志亞表示可以在入學問題上助他一臂之力的時候,黃雀會顯得格外地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