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搞這種大規模的官方政治組織,僅僅依靠穿越眾是不行,僅僅是人手問題就無法解決,所以必須要從一開始就吸納一批精明強干的歸化民進來搭建組織架構,而同時這批人大概也會相應地成為這個全新組織的形象代言人,甚至是成為公眾人物。
要達到這些目標,顯然對于入選者本身素質就將會有較高的要求,不光是對執委會的忠誠,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各方面也不能有明顯的劣跡。再加上對年齡的要求,這一系列的條件就足以刷掉八成以上的候選者了。于是像于小寶這樣條件優越的人選,就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歸化時間早,又是寧崎和施耐德一起帶出來的徒弟,政治忠誠度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加之又在廣州有兩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唯一的血親也是歸化民高級干部,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起來都沒有太多值得挑剔的地方。
在相關議案獲得了執委會的討論通過之后,寧崎在勝利堡大筆一揮,便把于小寶圈進了海漢青年團的未來干部名單里。當然在此之前,寧崎還得開班授課,教會這些年輕人怎么運用宣傳武器,來打造這個尚在規劃之中的官方組織,進而起到團結海漢治下青少年歸化民的作用。
于小寶現在當然猜不到寧崎的這些長遠打算,但能借著進修的機會回到勝利港這個故鄉,見一見久別的師長和朋友,僅僅只是這兩個理由也足夠讓于小寶把這事應承下來了。
1629年11月5日,在沉寂了數日之后,香港島北邊的明軍終于是沉不住氣了,派出了使者搭乘民船來到正在施工中新港碼頭,要求見一見本地的負責人。
這個時候劉山夏已經離開了香港島,回大本營述職去了。而暫時接管本地綜合管理事務的是從駐廣辦借調過來的運輸主管游益漢。
本來游益漢的編制歸屬是在海運部,民政和工程建設方面的事務照理說不應該由他來接手。但陰差陽錯,駐廣辦幾個管理民政的人都分身乏術,而大本營方面正處于人力資源緊張的非常時期,也沒有人可以派來香港,于是游益漢就被趕鴨子上架,臨時客串地方領導角色。
聽說有明軍的代表過來談判,游益漢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的確是被賦予了臨時的軍政大權,但如何應對大明軍方,他卻是缺乏相關的經驗。而偏偏剛剛兼任本地的陳一鑫又跟船出海巡邏去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回來,這個責任就只能擺在了游益漢的面前。
相對于軍方那幫人而言,游益漢并不是一個性格激進的人,到廣州工作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他幾乎一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當中,極少會主動過問其他人所負責的事情。如果不是最近人力資源緊張,點將點到他的頭上,游益漢應該也不會主動申請來這邊工作不是他不想爭取向上的機會,而是海運部門的工作實在太繁重,他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管理更多的事情。
目前每個月從廣州城外珠江港發往三亞方向的貨船多達一百余艘,如果加上整個珠江流域的統計數據,那么這個數字至少還得翻上一倍。而除開珠江流域之外,兩廣其他沿海地區以及更遠的福建沿海,每月發往三亞的貨物也不是一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