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游益漢卻并沒有和他慢慢詳談的打算,而是從抽屜中取出厚厚的一本線裝書遞過去。陳林滿心疑惑地接過來一看,見封面上寫著“海漢港口出入境手續細則”,再看看厚度,大致有四五十頁之多。
“這份資料,陳老板可以帶回去慢慢了解,今后去到其他由我們管理的港口碼頭,也都是照著上面的規矩行事。”游益漢不緊不慢地向陳林解釋道。
陳林迅速翻看了一下內容,主要就是船只進出港的申報流程,包括載運的貨物、人員、停靠時間等等項目,制定得十分詳細。
游益漢說明道“這個規定不是為了限制商人們進出港口,而是為了能夠提高港口的運轉效率,更好地為商人們服務。”
“是是是,還是首長們考慮得周到”陳林連聲附和道。他并不在意這些手續的繁雜,只要停靠港口沒有額外的費用就好。
對于大明海商來說,海漢港口不但裝卸貨物十分便利,而且并不會像大明境內的港口那樣抽取商稅,收取額外的停靠費用。陳林也相當看重這一點,自從他把停靠港從北邊改到南邊之后,每個月省下來的費用已經足夠讓他再在外面養一房小妾了。
當然海漢的這種做法對大明的負面作用也是相當顯著的,從今以后廣東官府從海貿中所收取到的賦稅將會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會給官府的財政支出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只是目前這個問題還尚未引起廣東官府的重視,因此商人們還可以自行選擇停靠的港口。
隨著香港島港口工程的告一段落,執委會終于得以騰出人手和資源,開始安南南方沿海的港口開發計劃。
1630年2月7日,后世峴港地區。
五艘裝載著施工人員和各種工具的海船停靠在本地的臨時碼頭上,這一批由建設部派出的施工人員至少將會在安南待上半年時間。
阮經貴站在岸邊,默默地看著正在魚貫登陸的隊伍。他在去年就已經早早地來到了峴港,代表海漢跟安南官方交涉勞工問題。由于去年建設部技術人員太過緊俏,峴港本地雖然早早就完成了勞工的征集,但卻一直沒有開始實施正式的工程。而安南所的3000勞工也不能就這么閑著,于是海漢在本地的管理機構,確切地說是阮經貴所負責的臨時管委會,便組織了這批勞工在峴港周邊地區開荒種田,興建村落。
這種自給自足的做法得到了執委會的首肯,而阮經貴也因此贏得了進一步展現能力的機會,在新的一年里繼續擔任臨時管委會的負責人。
不過對于阮經貴來說,在享受到權力的同時,也背上了極大的責任,除了本地的數千安南勞工之外,還得負責管理好三亞大本營派來的六百多名歸化民勞工。相比起以前做海貿生意,現在的職位所帶來的壓力可要大多了。
“阮主任,這次運過來的各種工具已點算清楚,請你簽字。”屬下拿來了一份文書交到阮經貴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