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月15日,大明崇禎三年三月初四,海南島西北角儋州外海。
三艘大船輕快地劃過海面,駛向儋州灣。這幾艘船外形與傳統中式帆船有著明顯差別,不但船身更為狹長,而且桅桿更高,船帆也是軟式帆布所制,其中一艘的船舷上還有一排直徑一尺四寸的活動小窗。不過附近漁船上的漁民只是抬頭看了看,就繼續做手頭的活計了,他們認得這些都是南邊海漢人的船,最近這一兩年經常都在儋州港進入,他們早就對此習以為常了。
不過這只船隊所搭載的乘客可不是像往常那樣是單純來做買賣的,海漢安全部的主管何夕和海漢民團海軍的總指揮王湯姆兩名大佬都在船上,隨行的還有整整一個加強排的民團士兵,偽裝成船員、仆從等等,作為他們的護衛。
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來實地探查儋州灣和儋州城的狀況,為年內奪取儋州可能會爆發的武裝沖突做準備。當然了,如果大家一起想想辦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和平奪城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來儋州還是穿越那年,當時跟著李家的商船去立刻一趟瓊州府城,然后我心想既然已經到了這邊,索性就把該去的地方走完,于是就跟著李家的商隊,從澄邁、臨高一路走到了儋州。”何夕想起當時的狀況,也不禁有些唏噓“那時候單槍匹馬一個人跑這么遠,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我膽子是挺大的”
“膽子不大,執委會怎么敢把這么重的擔子交給你”王湯姆笑著應道。他在體制內混了幾年之后,也不再像才來時那么直來直去不懂得做人,現在也知道適時地吹捧一下別人。
“那時候也是沒辦法啊”王湯姆搖頭嘆道“手底下沒有可用之人,你們軍方的一幫人又都脫不開身,只能自己親自出馬了前面就是白馬井,過了這個峽口,里面就是儋州灣了。”
儋州灣位于儋州以西,入口處的海峽大概只有六七百米寬,海灣的面積要大過三亞的兩處主要港口。當初陶東來等人策劃穿越行動的時候,儋州其實也是備選目的地之一,這里有天然的港灣,附近的人口密度也超過崖州,在初期開發中可以省下穿越集團不少的氣力。不過考慮到這里的地勢并無制高點可以據守海灣,也沒有可供持續開采的礦源和木材資源,最重要的是距離儋州城不過數里,海灣沿岸都有不少定居的民眾,穿越集團想要在這里圈地扎根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事情,最后考慮再三,籌委會還是放棄這里選擇了地廣人稀的三亞。
儋州雖然是瓊州島北部的主要商港之一,但這里的開發狀況和繁榮程度莫說跟勝利港、三亞港相比,就算跟珠江口外的萬山港比起來也要遜色不少。海漢這幾艘船駛近碼頭的時候,可以看到這里也只有六七條船停靠在岸邊,幾乎都是排水量在六七十噸的廣式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