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去年瓊北遭遇匪災之前,忠明書院的入學情況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不但入學的人越來越少,已經在讀的學生也有相當數量的人選擇了退學轉去儋州的其他書院就讀。道理也很簡單,其他書院在海漢的扶持之下,能向學生經濟方面的有效保障,確保這些讀書人不用過多考慮客觀條件,就能入學、趕考、就業,而這卻是忠明書院所不能做到的。
一來二去,忠明書院的學生就從數百人滑落到了目前的兩位數,而原本在書院授課的夫子,也從兩位數滑落到個位數稍稍心思活絡一點的夫子,都奔著更高的酬勞跳槽去別家書院,甚至是直接轉去海漢人手下做事了。
學生跑路、教師跑路,這樣所導致的惡果就是忠明書院的實力越發不濟,而收入大為減少之后,書院也不得不裁退一些雜工以節約日常開支,以至于門外道路上長出的一蓬蓬雜草,都沒有人去及時處理。
對忠明書院來說,有新人主動上門求學,已經是好幾個月來的頭一遭了。那門房愣了愣之后,立刻喜笑顏開地趕緊將門打開來,笑著應道“公子里面請”
得到這個消息之后的黃子星也顯然十分興奮,不過他好歹是書院負責人,倒也還是有行事分寸,沒有自己跑出來,而是讓人立刻將張千智帶去他的書房。
張千智到了書房之后,黃子星立刻讓他入座,然后讓人上茶,儼然是對待友人的姿態。張千智看他所表現出的這種態度,對于忠明書院所處的窘迫狀況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黃子星主動問道“還沒請教公子尊姓大名,仙鄉何處”
張千智應道“小生張千智,福建泉州人士,黃山長有禮了”
“福建泉州那邊距瓊州不下千里,張公子何以會到此求學”黃子星好奇地問道。
“這說來話長,小生就長話短說了,天啟年間福建沿海匪亂不止,海盜倭寇頻頻襲擾地方,小生一家當時為了躲避匪災,便從家鄉逃難到了廣東。后來幾經輾轉之下,到了雷州府定居。但雷州當地文教不盛,小生聽聞儋州這邊書院頗多,去年便欲來此求學,但又遇上了瓊州鬧匪災,所以直到今年匪災平定,開放了通航之后,小生才趕來儋州求學。”這套說辭是張千智在途中編好的,其中也并非全是謊言,真假大約各占一半。
黃子星點點頭,突然用福建話問道“公子什么時候到的儋州”
張千智毫無停頓,立刻便也用福建話應道“本月初二到的,也才幾日而已。黃山長莫非也是福建出身”
黃子星笑著搖頭道“老夫并非福建出身,只是以前年輕時去福建游歷過,是以會說幾句福建話,張公子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