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前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就是從福建出發的,然而鄭和去到過最遠的地方,據說離西方番人的國度也還相當遙遠。許裕拙活了三十幾年,還從未聽說過有人曾經去到過西方番人的國度。
石迪文點點頭道“我們叫紅毛人為荷蘭人,他們是西方那塊大陸上很多種族混居在一起形成的一個特殊族群,建立國家也不過才幾十年時間。我算算他們建國的時間大概就是萬歷八年左右吧而且這個國家也不大,如果以福建來做比較,大概也就只有福建的三分之一那么大,至于人口就更不用說了,跟大明相差甚遠。”
“聽石先生這么說,這紅毛不,這荷蘭國,也只是一個小國而已啊”許裕拙是第一次聽到這些介紹,當下也是覺得新奇不已。
“小是小,但這個國家并不弱。”石迪文繼續介紹道“在這個世界上,荷蘭算得上是海上霸主,他們在海上的實力,遠遠超過現在的大明。”
“這怎么可能”許裕拙感到有些難以置信。
“我舉個例你就明白了。在巴達維亞和大員島的這些荷蘭人,還并不算是他們的正規軍,只不過是荷蘭商人組織的一個聯合商號下面所屬的私人武裝而已。”石迪文說道“這就像是瓊聯發名下負責海上押運的武裝護衛隊一樣,只不過他們這家商號的規模可比瓊聯發要大多了。”
海漢在造船及航海方面的技術儲備的確是遠遠領先于這個時代,但這些黑科技全部都是理論優勢而已,要從無到有打造出圖紙上的海船,形成規模化的造船業,仍然需要大量時間和實踐來一步步實現。截止目前,海漢旗下已經有了三四處造船廠,但最大的造船基地仍然是位于三亞的勝利港造船廠,幾乎所有的軍用艦船都是在這里進行建造。
而造船這個技術工種不太可能像修路挖礦那樣依靠不斷投入勞動力來擴大生產規模,能夠搜羅到的專業船匠數量有限,要擴大生產規模就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培訓技術工人,這大概也是目前海漢造船業發展道路上最大的一個障礙。
石迪文當然不可能對許裕拙談及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只能安慰他道“既然跟你們簽訂了協議,那應該都能按時交船,只需要再等個一年半載,你們就能有一支真正能在海上作戰的艦隊了。”
許裕拙苦笑道“學生能等,但如今福建的形勢等不了這漳泉兩州通往東北方向的海貿一停,很多人的利益都因此而大受影響,家父現在身為福建總兵,承受的壓力也極大。”
從福建沿海通往琉球、日本的航線被十八芝封鎖之后,福建明軍要想重新打通海上貿易線,要嘛用軍事手段剿滅十八芝,要嘛就只能跟對方停戰和談。而前一種方式顯然在現階段是無法實現的,后者就成為了唯一的備選方案。石迪文從許裕拙的只言片語中也能感受到,許心素試圖跟十八芝和談停戰,似乎也并不只是他個人的意愿。
戰爭與和平,哪一種選擇所能帶來的利益更多,在這個問題上福建方面與海漢的立場其實并不一致。海漢自然是希望這場戰爭曠日持久地打下去,直到海漢有實力控制臺灣海峽為止。而福建方面的考慮則更為現實,經濟利益才是首要的考量。
從客觀的角度說,福建軍方的選擇也沒什么錯,繼續打下去對交戰雙方都沒有任何實際好處,誰也滅不了誰,徒增傷亡而已。反倒是停戰還可以增加收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爭取能在下一次開戰時再一舉打垮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