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船用蒸汽機制造人員之一,石迪文對于自己的作品還是比較滿意的,盡管這種蒸汽機的改進空間還非常大,但以本時空現有的條件來說,這已經是人類目前所能造出的最了不起的動力推進裝置了。要知道在距今一百多年之后的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才第一個將蒸汽機裝到了船上,而且還是帶動的一組木槳作為推進裝置。1802年的時候,英國人威廉西明頓才利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制造出第一艘蒸汽動力明輪船“夏洛蒂鄧達斯”號,不過這個試驗品并沒有獲得世人的認可,被拖船主們以一些荒謬的理由扼殺在搖籃中。直到180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制造出的“克萊蒙特”號汽輪船,才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艘投入商業航行的蒸汽動力船。而第一艘使用蒸汽推進技術的軍艦,是建造于19世紀初期的美國戰艦“德莫洛戈斯”號。
至于螺旋槳取代明輪作為推進器,則要等到19世紀中葉的英國人率先行動了。但穿越者們來到這個時空之后,將這個時間表提前了兩百多年,就算是福建的船匠們看到隱藏在水面之下的螺旋槳,也很難明白那個奇形怪狀的東西到底有什么作用。換句話說,海漢方面根本就無需保守這個秘密,因為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不會有第二家能復制出海漢所掌握的這種黑科技。
明軍水師倒是也有輪船,不過是采用了人力輔助。槳輪船在中國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唐代李皋設計的戰艦,在舊唐書中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這樣的記載,比西方早了七八個世紀。南宋時期最大的槳輪船長達二三十丈,吃水一丈左右,能載千余人。不過這些各式各樣的槳輪船都是以人力為基礎,與許心素在“威信號”上看到的蒸汽動力推進裝置不可同日而語。
許心素一生中也不知見過多少怪異的事情,但從未像今天這樣激動過,連臉色都憋紅了“有此等利器,縱橫四海,易于反掌啊”
石迪文笑而不語,蒸汽推進系統厲害是厲害,但也沒有許心素說的那么夸張。不但會受限于燃料、淡水的供應,而且其運行穩定性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在現階段僅僅只能作為輔助動力來使用,要完全依靠蒸汽動力來推進還不太現實,而且因為現有蒸汽機的功率較小,推進效果也還遠遠不及風力。當然這些短板和隱患,石迪文肯定不會主動告知許心素。
許心素海商出身,早年也曾時常隨船隊遠航,跑過不少地方,從北邊的日本、朝鮮、琉球,到南方的安南、呂宋、爪哇等地都有涉足,各種大大小小的海船都見過不少,但類似“威信號”這樣獨特的戰船,許心素的確還是第一次見到。
從外形上看,這艘戰船很像是福建水師已經開始裝備的“探索級”戰船的放大版,但許心素自己也是行家,當然知道造船可不僅僅只是按比例放大就能造出來的,船身大到一定程度,其結構強度就未必能夠承載船體自重了,否則福建這么多造船的船塢,早就應該實現自行建造大型戰船了。而且從海漢購買的“探索級”戰船到了之后,他也曾親自去仔細查看過船身內部構造,的確還有很多船身構件是福建這邊無法仿制的,海漢人敢要價那么高,應該也是很清楚別人無法輕易仿制出這種船體。
兩邊船舷布置的火炮都罩著油布炮衣看不真切,許心素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他很快注意到船艉有一處粗大的鐵筒從下層甲板一直延伸上來,筆直指向天上,上端比指揮艙室還高出了一丈五六,而這個構件在“探索級”和這次海漢使團中的“探險級”戰船上都是沒有出現過的。
許心素看不明白,便向石迪文問起,石迪文笑著反問道“許大人看這像是什么東西”
許心素又仔細觀察一番才答道“老夫看這鐵筒外煙熏的痕跡很重,倒有點像是一根煙囪。”
“沒錯,這就是一根煙囪。”石迪文點點頭肯定了許心素的猜測結論“許大人跟我一起到下層甲板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