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安排靶船來進行實彈射擊,但僅僅只是在海上這么列隊走了兩遭,許心素也能自行腦補出戰時會是什么樣的光景。他曾聽說當初海漢人在珠江口以少勝多打敗了劉香的船隊,并且使其從那時候起就一蹶不振,想來也是依靠了這種先進的戰術。
直到天色慢慢變暗,石迪文才下令終止演習,船隊駛往泉州港休整。
泉州港開埠的時間已有千年,號稱世界第一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認為泉州港可以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宋元時期泉州是中國最主要的外貿港口,有商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多達70余個。不過在元朝后期,泉州發生的“亦思巴奚戰亂”持續了足足十年時間,而這場戰亂重創了泉州社會經濟,從此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明朝之后,由于朝廷施行海禁政策,泉州只能通商琉球,福建的市舶司也北遷到了福州,泉州港的外貿地位就進一步下降。到穿越者來到這個時空的天啟、崇禎年間,泉州港的地位和規模都已經不及臨近的漳州港了。
石迪文很大方地帶著興致勃勃的許心素又到輪機艙里轉了一圈,不過這次他們很快就出來了,蒸汽系統在運行期間,輪機艙里面煤煙混雜著水蒸氣,再加上巨大的機械噪音,實在不是什么舒服的地方。從輪機艙旁邊僅僅兩尺寬的過道向船頭方向穿過兩道密封門,就來到了二層火炮甲板。
這層甲板上布置了左右各十門24磅火炮,全部采用了最新式的活動炮座和彈簧制退系統,使得每門炮只需四名炮手就能實現完全操控。在船舷炮窗關閉的情況下,這里幾乎無法從外面采光,所以艙內用了不少海漢特產的防風油燈作為照明光源。為了防止風浪顛簸中油燈摔到甲板上引起火災,這些油燈都是被固定在了艙頂上。
許心素注意到這里的艙室結構明顯要強于小一些的“探索級”戰船,艙室內有大量用鋼鐵構件鏈接起來的支撐結構,很顯然是為了克服這些艦炮開火時對船身所造成的沖擊力。而明軍的戰船上很少裝備大威力火炮,原因之一就是船身結構不能承受發射時的巨大震動,比如從嘉靖年間開始裝備明軍水師的大號銅發熕,就因為震動太大無法安裝到戰船上,而不得不在戰船后拖著一個木筏,用來承載這個武器,作戰時所能發揮出的效能可想而知。
從16世紀中期的嘉靖年間開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出現鑄銅或者生鐵打造的前裝炮,據說“發熕”一詞有可能就是來自于葡萄牙語的野戰炮。笨重固然是個明顯的缺陷,但其威力又讓明軍難以舍棄,明軍水師當時大量使用這種武器作為戰船的艦首主炮。至于陸軍不喜歡這東西的理由也很簡單,這炮沒法俯擊,因此無法用來守城,野戰就更不用說了,用這玩意兒還不如用同樣沉重但性能大大超過的紅夷大炮。
明軍戰船上裝備的火器雖然不少,但真正射程遠精準度高又有一定殺傷力的卻少之又少。許心素雖然早就知道這“威信號”上裝備了大量火炮,但真正進到船艙里看到實物的時候,那種震撼的感覺還是讓他難以克制住臉上驚訝的表情。
石迪文不失時機地向許心素炫耀道“這艘船設計了三層火炮甲板,安裝了大小三種不同口徑的火炮共計52門,兩側船舷最多可以同時讓24門火炮發動炮擊。許大人應該也能想象得出,沒有什么船能在五十到一百丈的距離上同時遭受這么多門火炮轟擊之后還能保持正常的航行能力。再堅固的船,我們也有信心在五輪近距離炮擊之后讓其徹底失去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