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跟隨海漢民團一起訓練的明軍部隊,從一開始的齊裝滿員狀態迅速滑落,參訓人數越來越少,到錢天敦來南日島接任之前,每天還跟著海漢民團一起訓練的基本就只剩下生活條件較好的軍官和親兵了。
當然這其中究竟是有多少人真的是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維持訓練還不太好說,反正肯定是不乏有意裝病偷懶的狀況。盡管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石迪文仍然對這些明軍的印象不好,因為這些人已經更多的是將當兵作為了一種混吃等死的職業,而缺乏一支軍隊應有的精氣神,沒有那種保家衛國的覺悟。從精神層面來說,明軍與海漢民團的差距比起武器、戰術這些方面還要大得多,而這也是形成雙方戰斗力差距的一個主要原因。
對海漢士兵來說,能進入民團當兵其實是一條相當不錯的出路,不但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也能為自己的家人尋求到更好的待遇。在海漢治下不管是入籍、入學、招工、置產,有在民團從軍的親屬或者本人有民團從軍經歷都將獲得許多優惠條件。而從民團退伍回鄉的老兵都有相應的工作安排,不用擔心有朝一日脫了這身皮就沒了飯吃。就算是戰死沙場,身后事和家人也會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打理照料,撫恤金水平比起明軍可要高多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海漢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憑借軍功晉升的速度非常快。1627年首批入伍的老兵到現在沒有退伍的,軍職最低起碼也是排長起步,連長居多,有像于鐵柱、高橋南這種表現特別出眾的,甚至已經官至副營,可以統領上千士兵了。這對于普通士兵來說都是能夠刺激他們上進的活生生的例子,因為這些人在四五年之前也跟他們一樣,只不過是一幫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棄漁從軍的打漁人、舍棄了山林生活的獵手,甚至是屢考屢敗的落魄文人。在海漢民團這個體系中,可以為這些平民出身的人一個相對公平的上升渠道,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從普通人逐漸變成身份顯赫的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