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保持這個距離,繼續射擊”謝立當然也觀察到了這個細節,而這也正是他所等待出現的場景。海漢火炮在性能上的優勢足以使得艦隊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對敵人的船只實施遠程打擊而不會被敵人的武器所傷及到。
范德維根的應對措施與謝立截然相反,他選擇了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來改變這種被動的現狀“靠上去,貼近他們的船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炮彈也不是面粉做成的”
如果單論船身的堅固度而言,荷蘭帆船可是絲毫不輸給海漢建造的這些戰船,一些荷蘭帆船在外層船板的厚度上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荷蘭帆船和其他所有西方國家的船只一樣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沒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這種船舶結構在唐代就已經發明出來,宋代之后在海船建造中得到了普遍使用,連一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這種結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時候,所有海船都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
這種隔艙在功能上有三個十分顯著的優點,一是通過分割密封艙室的做法提高船體的抗沉性,二是利用水密隔板來增強船體橫向強度,三是提高裝卸效率,便于貨物在運輸途中的儲藏和保管。
而從造船技術的角度來說,水密隔艙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優點,那就是用水密隔板來取代了船身加設肋骨的工藝,從而讓造船的流程大大得到簡化,工期也得以縮短許多。
雖然這種先進的造船技術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已經流傳到海外,但西方國家真正將這種技術引進到自己的造船業當中并進行推廣,卻已經是十八世紀末,也就是距離現在這個時間點大約一個半世紀之后的事情。1795年英國人本瑟姆為英國皇家海軍射擊了六艘新型戰船,才第一次將中式帆船的水密艙結構運用到西式戰船的建造當中。
這種船體結構上的差異,每一名海漢海軍成員在受訓期間都接受過相關的知識培訓,也明白這種差異在海上炮戰中將會給雙方船只帶來怎樣的影響。因此對于海上炮戰這種交戰方式,海漢一方的將士在心理上是具備了天然的優勢。
隨著雙方船隊距離的進一步縮短,終于開始有炮彈命中了荷蘭帆船,而這個距離上僅僅依靠橡木船殼是無法抵御炮彈的巨大動能,很輕松就能在船身上撕出一個大洞,順便掃清前進路線上的一切障礙。
被稱之為費留特船fyt的荷蘭帆船是在早期的西班牙大帆船基礎上作出的改良型,將船殼輕量化并減少了武裝和水手數量,并將吃水線以下的貨艙加大。這種改動讓荷蘭帆船實現了高速化、輕量化、低成本、高載貨量、便于建造等等目標,也是荷蘭在短短時間內崛起為海洋帝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種帆船的缺點也非常致命,吃水很深,船殼卻相對很薄,雖然相對激動靈活,但卻缺乏抗擊打能力和火力輸出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