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紀中葉,也就是距今大約十年之后的英荷戰爭當中,荷蘭海軍和武裝商船在英國海軍的重型戰列艦面前被加農炮打得損失慘重,荷蘭人只能依靠水手們的素質和造船速度上的優勢來彌補裝備上的先天不足。
這種劣勢在目前并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因為在能與其正面抗衡的海上勢力屈指可數,而不管是西班牙人還是葡萄牙人,甚至包括大明水師在內,在武裝船只的數量上都很難跟荷蘭人相提并論,大規模的海戰肯定是荷蘭人占優。但在目前這種六對四的小規模海戰的條件小,荷蘭帆船的劣勢就在海漢炮火之下暴露無疑了。
首先雙方在艦炮總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命中率卻是差了不止一倍,海漢戰船在相對較高的命中率支持之下率先摧毀了荷蘭帆船上超過三分之一的炮位,這就導致了荷蘭的火力輸出強度迅速下降,命中率更是跌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其次海漢艦炮的殺傷力和殺傷效果都大大強于對手,而荷蘭帆船只要吃水線附近被炮彈擊穿,幾乎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因為船身大量進水而影響到船只的性能,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側傾這幾乎等同于這艘船的船舷炮就此失去了戰斗能力。海漢戰船卻因為擁有水密隔艙結構,即便被擊穿進水,短時間內也不會對船只性能造成大的影響。
雙方的海上炮戰僅僅持續了不到半小時,荷蘭船隊中就有三艘帆船在炮火打擊之下陸續喪失了作戰能力。而反觀海漢一方,雖然四艘船都有中彈的狀況,但卻沒有一艘船因傷退出作戰,依然能夠繼續向對手發動炮火攻勢。雙方原本相差不大的火力輸出能力,卻在交戰中迅速地出現了比例變化。而荷蘭水手們在冒著猛烈炮火接近了對手的帆船之后才很絕望地發現,對方的水手船員竟然裝備了清一色的燧發槍,他們現在必須要承受火炮與火槍的雙重打擊了。
十八芝掏大把銀子請荷蘭人來南日島助戰,可不是僅僅為了讓他們在外圍當哨兵的。事實上鄭芝龍很希望荷蘭人能發揮出海漢人在對方陣營中的作用,畢竟前次大明海漢聯軍攻打南日島,實際上打主力的并非明軍,而是前來助陣的海漢民團,這樣的外援才是值得送出去那一箱箱白花花的銀子。
昨天求援被拒,鄭芝虎心里就已經憋了一肚子的氣,若不是有求于對方,他當時就已經翻臉了。不過一夜之后,明軍水師已經按捺不住自己打上門了,這下荷蘭人就算想清閑也清閑不了了。鄭芝虎也不下令讓自己的人馬出海協助荷蘭人,多少存了一點看熱鬧的心思。當然他也知道,盡管明軍戰船數量看起來多出不少,但卻很難給荷蘭人造成實質性的麻煩,只要荷蘭人不傻傻地杵在原地不動,別讓明軍戰船一擁而上給圍住就行。
荷蘭人的表現的確沒有讓鄭芝虎失望,他們一邊用猛烈的炮火對明軍的戰船進行轟擊,一邊很理智地保持著交戰距離,避免讓對方有機會貼上來短兵相接。而明軍很快也意識到他們在武器和船只性能方面的劣勢,很快就開始轉頭向西且戰且退。
范德維根當然也注意到對手戰術的變化,但他可沒打算就此作罷,既然明人這么不識好歹自己送上門來,那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給他們一點教訓。當然了,更主要的原因是范德維根意識到對手的作戰水平比起以前似乎并沒有多大的長進,自己的船隊完全可以趁勝追擊,給予明軍進一步的打擊。
至于說公司高層所擔心的與大明交惡,范德維根倒并不是特別在意就憑大明水師現在所表現出的戰斗力,就算翻臉了也很難給東印度公司制造什么麻煩,倒不如抓住這次的機會,狠狠打擊一下福建水師的氣焰,說不定他們以后在海上遇到荷蘭帆船就會自覺地退避三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