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過去”謝立毫不畏懼地下達了命令。戰前錢天敦已經給謝立私下授意過,只要這一戰打出成績,那錢天敦就會向軍委上書為其請功,謝立也將有望成為海軍軍官中第一個晉升中校職位的歸化籍人員。
對手航向的調整自然也落在了荷蘭船隊指揮官范德維根的眼中,對于以海為家的荷蘭人來說,在海戰中可沒有“畏懼”這種選項,他也同樣下達了調整航向的命令,讓船隊靠向對手的航行路線。
兩只船隊之間的距離迅速從五六百米縮短到兩百米之內,海漢一方率先開火,“虎鯊號”的船舷艦炮依次鳴響,炮彈呼嘯著砸向荷蘭人的帆船。
其中一枚炮彈就從范德維根頭頂幾米處掠過,將船帆撕出了一個兩尺大的洞,然后從船的另一側墜入海中。雖然這枚炮彈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范德維根卻是心中大驚,因為這表明自己的船隊已經進入到了對方的艦炮射程之內,然而在這個距離上自家的艦炮卻似乎很難發揮出百分百的作用。
隨著腳下一陣震動傳來,自家帆船發射的炮彈立刻就證實了范德維根的這種擔憂。這幾發炮彈在距離對手帆船還有十幾米的地方就已經力盡落水,根本就無法給對手造成傷害。
“很好,保持這個距離,繼續射擊”謝立當然也觀察到了這個細節,而這也正是他所等待出現的場景。海漢火炮在性能上的優勢足以使得艦隊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對敵人的船只實施遠程打擊而不會被敵人的武器所傷及到。
范德維根的應對措施與謝立截然相反,他選擇了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來改變這種被動的現狀“靠上去,貼近他們的船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炮彈也不是面粉做成的”
如果單論船身的堅固度而言,荷蘭帆船可是絲毫不輸給海漢建造的這些戰船,一些荷蘭帆船在外層船板的厚度上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荷蘭帆船和其他所有西方國家的船只一樣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沒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這種船舶結構在唐代就已經發明出來,宋代之后在海船建造中得到了普遍使用,連一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這種結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時候,所有海船都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
這種隔艙在功能上有三個十分顯著的優點,一是通過分割密封艙室的做法提高船體的抗沉性,二是利用水密隔板來增強船體橫向強度,三是提高裝卸效率,便于貨物在運輸途中的儲藏和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