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荷蘭人談判這事,的確可以先放一放了。”剛進會議室的陶東來揚了揚手里的文件“喬志亞從昌化發了電報回來,那邊的煉鋼廠馬上就要投產了,問我們要不要過去辦一個剪彩儀式。”
海漢從1629年6月開始就啟動了昌化至石碌的建設項目,修建一條從昌化港通到內陸石碌礦區的貨運鐵路,并且在同期開始在昌化建設煤鐵復合產業基地。在這兩年期間,海漢陸陸續續調集了超過六千移民到當地定居,還將囚犯戰俘的主要服役地點改設在了石碌,近萬人二十多個月的勞作之后,昌化石碌的貨運軌道順利通車,石碌鐵礦投入開采,而最后一個環節的鋼鐵冶煉廠也終須要宣告投產了。從石碌深山里運出的金屬礦石,將和從安南黑土港運來的煤炭在昌化會合,生產出建設近代工業體系所需的大量鋼鐵。
當然了,以本世紀的生產條件而言,即便是把昌化冠以“煤鐵復合產業基地”這么高大上的名稱,但實際產能在穿越者眼中還遠遠比不了穿越前那種被強行關停并轉的小鋼鐵企業。不過放在這個時代而言倒還算是比較亮眼,等過幾年規劃中的幾期工程全部完成之后,僅昌化一地的鋼鐵產量就將會超過整個遠東所有國家的產能之和。
而喬志亞從當初掉過去當工地監督修鐵路開始,就一直勤勤懇懇,這兩年除了周年慶這種大日子之外,喬志亞也基本沒有回過三亞,一年中起碼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野外工地上度過的,著實當得起勞苦功高四個字。當然執委會給予他的待遇也相較以前提升了很多,喬志亞在當地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土皇帝,軍政一把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拍板,權力絲毫不比儋州、瓊州府城這些地方的主政官員。而且由于當地的產業特殊性質,在行政上不再劃分到現有的任何州府管轄,而是貨真價實的執委會直轄地區。
“這么大的事,肯定是要去人的。”顧凱率先發表意見“喬志亞這幾年在外面也的確辛苦,執委會派代表出席一下剪彩儀式,這也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肯定。”
“那就你去一趟吧。”陶東來立刻就點了將“我剛才在外面正好聽到你說談判談得沒激情了,那就把手頭的事情放一放,去一趟昌化。下周剪彩,你明后天出發,時間正好差不多。”
“我我手頭還有別的事情啊”顧凱可不太愿意去昌化那地方出差,當地除了糊一臉的煤煙之外,似乎也就沒什么別的特點了。
“組織交給你的任務,不要推三阻四的”陶東來把電報放到他面前“就這么定了,回頭你讓海運部給你安排船期,不要誤了時間。”
“那好吧,我就勉為其難跑這趟了。”顧凱搖搖頭,無奈地接下了這個差事。
于是荷蘭人在第二天接著談判的時候,發現出席的海漢人已經改變了陣容,前一天出面的顧凱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居然是前幾天跟自己打交道的那個年輕人于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