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機可算是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攻城器械之一,很早就已經出現在東西方的戰場上。對于火器裝備并不算太多馬打藍軍來說,投石機無疑是一種便于制造,作戰效率也相當不錯的攻城器械。在前兩次攻打巴達維亞城的作戰中,馬打藍軍也同樣使用了投石機,不過當時的作戰效果倒不是特別理想。
其原因主要是當時使用的投石機的體量稍小,射程有限,必須要深入城防火力范圍中才能發揮作用。在城頭的密集火力打擊之下,移動緩慢的投石機往往還沒部署到位就已經被摧毀了,馬打藍軍當時前前后后投入了七八十架投石機,最終卻只是把城墻砸出了幾個不大的豁口而已,并沒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且投石機也不止馬打藍軍有,城防軍也同樣有投石機,此時在城墻內就有數十架投石器候命。但這些投石機也有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射程較短,難以對遠處的敵人產生實際威脅。而且城內的投石機還需用拋射翻越城墻才能擊中敵人,這無疑是將本來就有限的射程又縮短了一截。
如果馬打藍人僅僅是打算采用老戰術,那巴特會很樂意再給他們上一節難忘的遠程火力課。不過這次馬打藍軍的準備顯然要比上次更為充分,因為目前所看到的投石機體量顯然要比上次出現在戰場上的同類高大了許多。投石機頂端那拋射彈藥的橫桿,最長的竟然有五十英尺左右,很顯然馬打藍人在最近這兩年里沒有閑著,已經改進了他們的投石機結構。即便還沒有開戰,但巴特已經能想象出這種新式投石機的射程大概要比以前的貨色增加了不少。
以武器裝備水平來說,成大朋認為荷蘭守軍的實力的確不差,幾乎所有士兵都裝備了火繩槍,少量精銳則是用上了更高級的燧發槍。單兵防護措施也很到位,每個人都有全套的盔甲,最差起碼也有前后兩片式的板甲護著軀干要害部位,光是這筆投入就能看得出荷蘭人的確是花費了不少財力在軍隊建設上。
在成大朋的詢問下,巴特很爽快地向其介紹了這些盔甲的造價“這種最簡陋的胸甲,需要5弗羅林,而一件正規的步兵甲需要7弗羅林,為軍官準備的騎士甲需要至少35弗羅林一套,不過那東西太沉,只能在作戰時才穿在身上。”
成大朋在巴達維亞待的時間已經不短,自然知道弗羅林for是歐洲多國通用的貨幣單位。這是一種13世紀開始從熱那埡和佛羅倫薩鑄造并流通的金幣,后來通過貿易線進入了西歐和北歐地區,上個世紀初期,弗羅林就成為了荷蘭官方認可的流通貨幣。不過在荷蘭人所說的弗蘭芒語中,這種金幣也被稱為guider,即俗稱的荷蘭盾。
而巴特并不是純正的尼德蘭血統,因此他沒有按照荷蘭人的習慣,使用盾作為貨幣單位,而是用了弗羅林這種歐洲通行的稱呼。成大朋在心中默默計算了一下,這個造價可著實不便宜,一套普通胸甲的價值就已經超過了此時巴達維亞城中一名金屬工匠的月收入。而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應出,目前巴達維亞的軍需品生產效率有多么低下。
不過成大朋對巴特的炫耀倒不是很感冒,因為海漢民團就一向不提倡裝備沉重的全身甲,戰時也只有一線部隊會裝備簡單輕便的板甲、皮甲和藤盔。成大朋曾有幸參觀過一次陸軍的軍演,參戰的首長們都沒有穿著沉重的盔甲,護具就是頭上一頂不知道什么材質的圓盔和身上一件鼓鼓囊囊的帆布馬甲褂子,頂多再算上腳下那雙高筒深齒皮靴。
精于兵工的海漢當然不是造不出優質的盔甲,但首長們都是如此的作派,上行下效之下,海漢民團軍中也一向都沒有靠著重盔厚甲作戰的風氣。這其中的緣由,成大朋倒是知道一二,他在受訓的時候就見識過用民團的制式步槍在百米距離上射擊盔甲的效果,不管是中式盔甲還是西式盔甲,在這個距離上的防御能力都相當有限。按照首長的說法,今后單兵護具的作用更多的是防止戰場上各種飛濺碎片造成的二次傷害,直接的槍炮射擊就不要指望用盔甲來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