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漢民團的戰法對于步兵的戰場機動能力要求比較高,沉重的盔甲會大大影響戰術的執行和團隊作戰能力的發揮。而海漢民團的武器優勢和先進戰術,使得他們的對手在戰場上幾乎無法將雙方交戰距離縮短到自家武器射程范圍之內,完全撐不到短兵相接的階段就已經落敗,盔甲在近身戰斗中所能起到的防御作用就變得極為有限了。
而荷蘭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即便是裝備了較為先進的火器,仍然不得不將護甲的重要性放在首尾。巴特聊得興起,還讓手下取了一套騎兵的全甲向成大朋展示。
成大朋得到允許之后,用手試著拎了一下,發現這套盔甲的重量至少在四十斤以上,穿上身上估計連做動作都費力。但其厚度其實很有限,跟普通的瓷碗差不多,成大朋認為這個厚度并不足以在海漢火槍的射程內抵擋住子彈。
巴特倒是對這種盔甲贊譽有加,并特別指出了盔甲上的幾處凹痕和劃痕那是他在上一次馬打藍軍攻打巴達維亞城的時候,出城作戰時被敵軍武器擊中所留下的痕跡。如果不是有這套盔甲的保護,那么他大概已經被弓箭射穿了五六次,外加被砍了七八刀了。而正是上次所立下的戰功,才讓他能夠升任到現在的位子。
成大朋雖然不太看得起荷蘭人“原始”的裝備,但對于巴特的這種作戰的勇氣還是很佩服的。由他所率領的部隊,想必也不會怯懦畏戰。
不過巴達維亞的荷蘭兵也就兩千多人,分別部署到臨陣的東、北、西三個方向的城防工事中,其實兵力也夠嗆。北邊這個方向正對巴達維亞港,所遭遇的壓力無疑是最大的,但能夠部署在這個方向的荷蘭兵也不過千人上下,而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則是數以十倍計算。在這樣的局勢下,荷蘭軍方不得不啟用了大量的輔軍來協助防御。
城中這幾千輔軍中有大約一千多是常設的本地治安軍,有定期的訓練和比較完善的編制、裝備、指揮體系,戰力雖然比不上荷蘭兵,但戰時也能當正軍用。而剩下的部分就比較尷尬了,這些人手大多是戰時臨時招募而來,本地土著、黑奴、華人、歐洲移民都有,甚至還有來自日本的浪人和深目虬髯的中東阿拉伯人,儼然就是一支多國部隊。
這樣一支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乃至作戰風格都十分多元化,而且是臨時征召組成的武裝部隊,可以說實際戰斗力和人員的作戰決心都十分可疑。畢竟這里面的絕大部分人都只是沖著作戰期間的高薪回報來的,他們可未必真的能與東印度公司一條心。順風仗還好說,要是城防壓力大了,這些人能不能在一線撐住就得打個問號了。
這一點不光成大朋這個外行人想得到,荷蘭軍方自然也會注意到其中潛藏的隱患,因此目前輔軍只是作為預備軍使用,并沒有大量部署到一線位置。談及這支部隊的時候,巴特忍不住罵罵咧咧起來,不過他所說的都是弗萊芒語,成大朋也只能從其表情語氣上推測巴特對輔軍的觀感并不是太好。
除此之外,城內已經征召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主要是負責運送作戰物資,加固修繕城防工事等后勤任務。成大朋雖然不用親去,但他還是派出了手下的人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