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馬打藍軍的部隊已經大量進入三百米的距離,巴特才下令開火。城墻上加上城外小據點的炮火陸續鳴響,大約有二十門火炮參與到了這輪炮擊當中。火藥燃燒后的煙霧籠罩住了城頭,讓巴特一時間難以看清這輪炮擊所取得的戰果。
然而當煙霧散去的同時,投石機所擲出的石彈也已經從城外飛向了城頭的幾個主要炮臺位置。巴特之前所擔憂的事情變成了現實,這些高大的投石機的確擁有可怕的射程,幾枚沉重的石彈狠狠地砸在了城頭,雖然沒有直接命中城墻上的守軍,但看到足有行軍鼓大小的石頭從天而降,那種恐怖的感覺還是讓所有人都大呼小叫地放低了身體,下意識地進行躲避。
一枚石彈打中了巴特附近城墻,濺起的夯土蓋了巴特一頭一臉。巴特吐出嘴里的土渣,北歐人的血性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他站起身狠狠地罵了一句粗口,然后大聲喝斥炮兵們立刻繼續裝彈對城外射擊。
“瞄準那些該死的投石機,轟掉它們”巴特大聲地下達命令。
在馬打藍軍的投石機展示出了威力之后,巴特不得不暫時放棄用炮火打擊推進中的步兵部隊,轉而將目標定為遠處威脅更大的投石機。
馬打藍軍的步兵則是抓住了這個空隙,迅速推進到護城壕溝之外。他們所攜帶的各種攻城器具中,就有專門用來突破這道障礙的工具組合。氣喘吁吁的工兵們將手中的長梯在壕溝邊豎起來,然后讓其倒向對岸,梯子的長度足以讓其在這道大約六米寬的壕溝上形成一條通道。
不過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狹窄而簡陋的通道,攻城部隊想要順利通過壕溝顯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這種梯子都是兩條一對相鄰而搭,然后有人跟上在梯子上鋪設預制好的木板。還有一些工兵抓著手臂粗的木棒直接跳入壕溝中,試圖用手里的木棒在中段撐起這道橋梁。兩天前夜襲城下的馬打藍先頭部隊已經測量到了壕溝中的水深與流速,以確保這種搭橋戰術的可行性。
這樣的簡易橋梁同時有七八處在架設,而能夠阻止他們的主要就靠防御線上的荷軍火槍射擊了。不時有中槍的馬打藍士兵從壕溝邊和梯橋上翻入水中,成為一具具浮尸。而馬打藍軍在這個距離上也有自己的還擊手段,除了少量的火繩槍之外,他們還有弓箭和投擲短矛。盡管這些冷兵器的準頭或許連火繩槍都比不上,但成百上千支利刃同時射出,那種覆蓋式的射擊效果還是讓守軍難以避免地開始出現傷亡。
值得慶幸的是城防炮火已經取得了戰果,兩架投石機被落地彈起的炮彈很輕松地撕碎,這給了荷蘭炮兵們更多的信心。畢竟對手的發射速度要比火炮慢得多,又沒有任何的掩護設施,這么打下去肯定是擁有火炮的一方占優。
已經從梯橋跨過壕溝的少量馬打藍士兵開始攻打城外的幾處小型堡壘,不過他們大概忘了這幾處堡壘都在城頭火力的覆蓋范圍之內,從城墻垛口伸出的數百支火槍很快教會了他們做人的道理。棱堡在設計上的火力優勢在此刻才開始體現出來,由于城外堡壘的存在,在城墻附近都沒有任何的射擊死角,而且內高外低的內外兩道防線很自然地形成了立體火力輸出,這讓試圖攻打堡壘或是攀附城墻的敵人都陷入到兩難的境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