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荷蘭人真是采用了這樣的作戰計劃,那實施的難度無疑相當大。在這個缺乏遠距離通訊手段的時代,很難在遼闊的地域范圍內讓多支部隊協同作戰,更何況這個棋盤還是以海洋為主,要達到行動同步的確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羅杰發給三亞總部的電報中,還是堅持認為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必定是在前往南洋各殖民地集結船隊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好了反擊作戰的方案,并會按照約定的時間同時出現在巴達維亞外海,從海上解決被馬打藍大軍圍困的巴達維亞城。
羅杰的報告送到軍委之后,也引起了軍方高層的重視。如果羅杰的推論與事實相符,那么可以說明荷蘭人在過去的三年中也一直在為這次所爆發的戰事作準備,因為這樣跨地域的大規模部隊集結,是不太可能在戰爭爆發時才突然采取的措施,勢必要經過許多的準備和演練才能實現。荷蘭人放棄了海上防御,讓馬打藍軍在巴達維亞港順利登陸并圍困城市,卻在外圍集結海上力量,等待反撲的時機到來,這樣的作戰計劃的確很瘋狂,但如果真的實現,那的確將會給予馬打藍國重創。
軍方參謀部對此還進行了數次的作戰推演,但由于手頭關于交戰雙方的軍事情報不夠詳盡,所以推演也很難反映出真實的戰局。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荷蘭人此舉的的確確是在拿巴達維亞城的安危做賭注。因為不管是否荷蘭人在戰前就準備好了這樣的計劃,但戰爭爆發之后他們的海上力量沒有選擇盡快回防巴達維亞港,而是沉默了大半個月之后突然開始襲擊敵軍的港口,這無疑是在賭博對方不可能在這段時間內攻陷巴達維亞,否則荷蘭人即便摧毀馬打藍國的所有重要港口,也無法挽回失去巴達維亞城的損失。
以巴達維亞城的重要性來說,丟了這個地方,基本就等同于丟掉了東印度公司在南洋乃至遠東的根基。荷蘭人在南洋的殖民地雖然不少,但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多數都是以種植園的形式存在,并沒有第二處類似巴達維亞這樣的大型城市。以目前南海地區群雄并立的態勢來說,荷蘭人大概也很難在短期內再找到另外一處落腳之地,重新修建一座港口城市來取代巴達維亞的地位和功能了。
輸了就輸個徹徹底底,贏了就一勞永逸解決離自己最近的威脅,荷蘭人竟然以此來作為跟馬打藍國一決雌雄的賭注,也足見其對這場戰爭下了多大的決心。
在意識到事情的真相之后,海漢軍方的高層也不僅對荷蘭人心生敬意,畢竟這種在戰爭中直接shohand跟對手賭家底的做法,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出的決策。顏楚杰自問若是有敵人直攻三亞,自己肯定不敢讓現有的三大艦隊在外面潛伏大半個月不動,坐視敵軍攻打自家大本營。
“只可惜現在沒有進一步的情報能夠證明我們的猜測。”顏楚杰在匯報完了情況之后,不無遺憾地對陶東來說道“說實話,我真的不想在戰場上面對荷蘭這樣喪心病狂的對手。這一場戰爭即便他們最終能夠打贏,我估計巴達維亞的戰況也會十分慘烈,其損失恐怕不是單單用金錢所能計算的。”
陶東來道“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我還是希望荷蘭人最終能取得勝利。你知道為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