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其實也說不清海漢人操弄的這套官僚體系比起大明到底有哪些優勢,但很顯然海漢官方機構運作效率要高得多,類似鋪路修橋、興修水利、開荒屯墾這類的事務,海漢人往往只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大明地方官府需要一兩年才能做完的工作。海漢所培訓出來的這些基層干部,論文化肯定比不了讀書人出身的大明官員,但實際操作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卻要強出不少。
李奈嘆了一口氣,草草翻完了其余的版面,然后將海漢參考放到一旁,拿起了海漢快報。或許是因為價格的愿意,這快報的紙質和印刷質量都比參考要略差一檔,不過排版上要更為緊湊一些,畢竟不少版面要用來放置各類廣告,每一寸紙面都是錢。
當然了,由于這份報紙針對的讀者群體不同,所以其刊登的文章風格也與參考大相徑庭。比如這一期的頭版頭條文章,新聞的標題就很聳人聽聞新移民拉幫結派之風何時能休。
李奈看了下文章內容,大意是講由于近幾年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目前海南島的人口結構日漸趨于復雜,而大量從外地來的新移民習慣于抱團取暖,甚至有一些人為了小群體的利益,不愿服從民政部門的管理,不肯接受統一的安置分配,其中也不乏試圖暴力抗法者。
文中舉了一個實例,上個月分配到陵水縣的一批來自大明北方的移民,就因為水源問題與當地的黎人村落起了爭執,后來還打傷了前去調解的民政干部。其中的經過寫得繪聲繪色,讀起來頗有畫面感。當然了,肇事者也因此付出了嚴重的代價,共有十七戶三十六人涉事,全部被判了刑期不等的苦役。帶頭鬧事的人直接被重判十年,以苦役營的條件,估計是沒辦法再活著出來了。
文章從地域文化差異出發,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多重原因,不過最后文筆一轉,認為其根源還是在于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夠,要教會這些大人或許稍微晚了一些,但現在至少還來得及教會孩子遵紀守法。孩子們如果不讀書上學,學會應該遵守的規矩,那么長大后很可能就會落個犯法判入苦役營的下場。
結合剛才在參考上看到執委會決定要加大海漢教育機構普及規模的報到,李奈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是要以民間沖突這件事為官方的教育政策變化吹風,讓民眾能夠更好地接受這種變化。
盡管海漢的教育機構對歸化民有著種種政策傾斜,但還是有不少新移民篤信“讀書無用論”,希望讓小孩能早點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賺錢補貼家用。而海漢這兩年則是憋著勁地新建學校書院,花錢聘請了許多讀書人對學齡兒童進行基本識字教育。為了能夠將歸化民中的受教育率進一步提高,海漢執委會已經準備要出臺半強制式教育制度,即學齡兒童必須要入學就讀,如果家長不配合或者是阻撓,那么可能就會采取一些半強制措施了,比如暫時取消家長的監護權,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因此而獲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