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報道的文風相當八卦,但李奈還是認為這也是一種宣傳手法,海漢人需要借此來讓文化程度不高的歸化民們意識到孩子入學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同時也順便接著新移民鬧出的事情宣傳一下遵紀守法、服從安排的重要性,震懾那些心頭有某些不切實際想法的新移民。
文章故意沒有對這起事例做出對錯評判,李奈大致可以想象出這篇文章在民間會引起的討論熱度,畢竟新老移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而抱團這種現象也不太可能完全禁絕。但不管民眾怎么討論,大概支持讀書將會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意見,畢竟在海漢治下地區,能念書識字的人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非常大,不像大明那樣非得考取到一定高度的功名之后才能獲得入仕機會。
如果不是身份敏感,李奈其實也早就有過入職海漢做個干部試試的想法。就算做不了地方官,他認為自己協助施耐德管理幾家商行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李奈桌上的餐具倒是沒有像某些廣東暴發戶那樣全部換成海漢玻璃制品,而是市面上常見的江西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這多少也是受了海漢人的影響,因為那幫處處講究生活品質的海漢人最喜歡的餐具便是青花瓷,尤其以永樂、宣德、成化年間出品為最,而且必用官窯所出。
李奈不是很懂這些時常會批判大明種種弊端的海漢人,為什么會特別鐘情于使用價值遠不及海漢玻璃器的青花瓷。不過他能看得出海漢人對于瓷器倒是有著極大的研究興趣,因為寧崎和陶東來都不止一次地跟他探討過關于大明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款識等方面的學問,分門別類的細致程度足以用來著書立說,他們對瓷器的認識肯定遠遠超過絕大部分的明人了。
既然海漢人都堅持認為青花瓷是好東西,一向相信海漢人眼光的李奈也就從善如流,將青花瓷列為了首選。如脂似乳的白色瓷器配上亮閃閃的銀制刀叉,在李奈看來似乎的確有海漢人所聲稱的“逼格”,吃進嘴里的牛肉似乎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味了。
吃完晚飯之后李奈回到二樓的書房,仆役已經將近半月的報紙都放在了書桌上供他瀏覽。雖然李奈現在很少到三亞這邊來,不過本地所出報紙刊物,他還是會讓仆役每期都買下兩份,一份留在三亞的宅子,一份用船送回廣州。寧崎曾將報紙稱之為“執委會的喉舌”,這話李奈可是一直牢記在心,從這些報紙刊登的內容中往往也能解讀出海漢的新動向和未來規劃。李奈能夠準確推測出海漢準備在臺灣島殖民的計劃,一部分信息就是來自于對海漢官方媒體披露新聞內容的解讀。
目前海漢公開發行的官方報紙主要有兩份,一份是針對海漢管理層、歸化民干部、外部合作伙伴等特定對象發行的海漢參考,內容主要是官方最近發布的法律法規、開發計劃、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消息,也就是寧崎口中所說的官方喉舌了。海漢參考出刊期為半月,每月初一、十五出版,市面上并不公開發售,只投送給預訂用戶。當然了,普通人肯定是不會每月花五元錢去訂閱這種官方報紙來看,他們會感興趣的是針對一般民眾發售的另外一種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