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從地域文化差異出發,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多重原因,不過最后文筆一轉,認為其根源還是在于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夠,要教會這些大人或許稍微晚了一些,但現在至少還來得及教會孩子遵紀守法。孩子們如果不讀書上學,學會應該遵守的規矩,那么長大后很可能就會落個犯法判入苦役營的下場。
結合剛才在參考上看到執委會決定要加大海漢教育機構普及規模的報到,李奈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是要以民間沖突這件事為官方的教育政策變化吹風,讓民眾能夠更好地接受這種變化。
盡管海漢的教育機構對歸化民有著種種政策傾斜,但還是有不少新移民篤信“讀書無用論”,希望讓小孩能早點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賺錢補貼家用。而海漢這兩年則是憋著勁地新建學校書院,花錢聘請了許多讀書人對學齡兒童進行基本識字教育。為了能夠將歸化民中的受教育率進一步提高,海漢執委會已經準備要出臺半強制式教育制度,即學齡兒童必須要入學就讀,如果家長不配合或者是阻撓,那么可能就會采取一些半強制措施了,比如暫時取消家長的監護權,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因此而獲刑。
雖然這篇報道的文風相當八卦,但李奈還是認為這也是一種宣傳手法,海漢人需要借此來讓文化程度不高的歸化民們意識到孩子入學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同時也順便接著新移民鬧出的事情宣傳一下遵紀守法、服從安排的重要性,震懾那些心頭有某些不切實際想法的新移民。
文章故意沒有對這起事例做出對錯評判,李奈大致可以想象出這篇文章在民間會引起的討論熱度,畢竟新老移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而抱團這種現象也不太可能完全禁絕。但不管民眾怎么討論,大概支持讀書將會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意見,畢竟在海漢治下地區,能念書識字的人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非常大,不像大明那樣非得考取到一定高度的功名之后才能獲得入仕機會。
如果不是身份敏感,李奈其實也早就有過入職海漢做個干部試試的想法。就算做不了地方官,他認為自己協助施耐德管理幾家商行應該還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