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一邊聽著下屬們的口頭匯報,一邊翻看他們帶來的賬簿。核對賬目是一件耗時耗力的工作,李奈并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對每一個分支機構的賬目進行仔細核查,主要還是通過賬簿來大致了解一下近期的經營狀況有沒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比如某酒樓的賬簿上,就會很清楚地特別標注海漢人來消費的情況。如果在某一個時期內海漢人來光顧的次數突然明顯減少,那么李奈就會過問是否酒樓在菜品或服務的質量上出了問題。亦或是店面輻射區域內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將自己的主要客源給奪走了。
又例如藥鋪的賬簿,如果某一段時間海漢突然加大了治療外傷藥材的購入量,那李奈就會推測或許海漢民團在此之后會有對外的作戰行動。如果是訂購了大量消毒用途的藥材,那么或許是有新一批的移民會在近期到港了。
類似這樣的情報信息收集技巧,李奈也算是跟海漢人接觸久了之后無師自通。從自家在三亞的這些商業機構的經營狀況當中,可以推斷出不少有用的信息,也正是因為這個獨特的本領,李奈越發受到其父李繼峰的信任,雖然身在廣州的時候居多,但卻依然對三亞這些分支機構的經營方向有著決斷權。能夠從賬本中發現潛在的威脅和機遇,李繼峰在李奈現在的年紀上可還沒有練出來這個本事。
雖然李奈也不是很清楚海漢快報具體的發行量,不過實際數據肯定是要遠遠超出發行間隔長,單價居高不下的海漢參考,海南島上除了瓊中那些交通不便的山區之外,只要是沿海地區的市鎮、港口,幾乎都能買到快報。就算與三亞南北相隔的瓊州府城,現在已經被海漢人改名為海口城的所在,快報上市發行的時間也只比三亞慢了一兩天而已,對這份十天發行一次的報紙來說,時效性還是能有保證的。
像李奈所認識的外來客商,就算沒有訂閱文風艱深晦澀的海漢參考,也一定會按時購買快報,而且一期都不會拉下。快報上所的消息更為直觀,作為對市場動向比較敏感的商人,往往能從報紙上那些看似沒有什么閱讀價值的招聘啟事、促銷廣告乃至花邊新聞里嗅到味道,從而對自己的經營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
這兩份報紙的文風一官一民,一正一奇,宣傳效果也是相輔相成。大明雖然也有邸報,但內容和形式都遠不及海漢這套操作方式靈活,傳播效果也就差得多了。而且時間一長,民眾都會將這兩份報紙上所刊登的內容當作金科玉律,甚至在某些商業糾紛的時候,還可以用商家在報紙上的宣傳內容作為旁證,也足見其公信力已經十分可觀。
除了這兩份官媒之外,其實海南島也開始有民間人士自行組建報社,定期發行報紙。當然了,要進入這個行當,首先得獲得海漢宣傳部和司法部的雙重許可,其次負責人必須是海漢歸化籍,且需入籍一年以上。此外報紙的內容、定價、發行渠道等等,也全部都需遵從海漢法律法規,一旦違反便有可能會被吊銷經營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