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聯發”這種商業組織所投資的對象主要都是收入穩定、回報期長的大型種植園,而類似專屬碼頭這樣的基建設施,則基本都會由各個商家自行投資。這原因也很簡單,有些商家并沒有自己的船行,本身所做的買賣也不是以海運為主,投資到碼頭基建上的獲益就相對較少。而類似李家這種生意已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商戶,能夠在每個港口都擁有自家的專屬碼頭,毫無疑問會給自家生意的運輸和貿易都帶來極大的便利。
不過修建碼頭所需的花費極大,特別是要達到海漢港務管理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須要大量使用海漢所出產的水泥,還得裝配海漢產的各種裝吊貨物的大型器械,以及鋪設快速轉運軌道等等,整個基建工程的花銷并不是每一個商家都負擔得起。如果把商家單獨拉出來衡量,的確施耐德的說法也不算夸張,能夠獨力承擔修建碼頭費用的商家并不會太多。
海漢人怎么變換游戲規則倒是其次,李奈只要確定自家能繼續有得玩就行。他這次風風火火從廣州趕來三亞的目的,就是確定自家在海漢的下一輪游戲中不會被撇到一邊無法參與。能夠從施耐德這里得到確定的答案,其實之后具體的招商措施和實施步驟倒都是其次了,對李家來說,問題完全可以簡化成投資多少、回報率高低和回報期長短,而海漢人從來沒在這幾個方面虧待過李家,李奈對此十分放心。
李奈臨走的時候,施耐德還給他開了一個條子,讓他拿著條子去通信部拍電報回廣州。李奈拿著條子去了通信部,然后擬了一條長電文發出去,花了他一百多元的流通券。大意就是讓廣州的家人趕緊在當地找好報社所需的地方,然后開始準備人手,參與海漢即將開始的新殖民地項目。當然了,出于保密的需要,李奈在電文中并沒有半個字提及海漢的新殖民項目會位于何處。
廣州的那邊接到李奈的電文通知之后,大概是李繼峰親自接手了事情,只過了三天就收到回電,稱所需的報社場地已經準備就緒,就在廣州東門外的珠江岸邊,距離海漢駐廣辦大院僅僅百米之遙。李家行動如此之快,讓寧崎都有點懷疑他們是不是早就悄悄地把駐廣辦周圍的地皮房產全都買下了。李奈得到廣州的回復之后,這才放心地離開三亞,乘船北歸。
12月11日,一支由十一艘船組成的小型船隊離開三亞港北上。除了桅桿上懸掛的紅藍鋸齒海漢旗之外,這支船隊看起來與往來海上的商船船隊別無二致,不過這支船隊裝運了大約七百名即將前往臺灣島落腳的移民,他們將會成為首批常駐當地的海漢歸化民。船上除了搭載這批移民之外,壓艙貨全是各種物資補給,以便能讓這批移民在當地渡過登陸之初的困難期。
在這支船隊出發三天之后,另一支船隊也從香港島銅鑼灣碼頭駛出,目的地同樣也是臺南。這支船隊一部分乘客是廣州方面近期招收的一批新移民,大約三百人上下,另一部分則是由李家秘密組織的一支建筑施工隊,共八十余人,他們的任務是在當地協助修建民房、碼頭,以及其他的基建設施。
12月16日,由五艘作戰船只和兩艘綜合補給船組成的船隊駛出澎湖馬公港,以海上訓練的名義往東南方向駛去。這支艦隊的目標與前兩支船隊一樣,都是臺南的高雄港,其任務便是在移民抵達當地初期,為移民營地武裝護衛,同時也負責維持當地的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