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8日兩天,兩支分別來自海南和廣東的船隊也陸續抵達了預定海域,在先期抵達的戰船指引下,緩緩地駛進了高雄港的港灣。上次海漢民團來此勘察的時候,已經選定好了主登陸地點,就是位于后世高雄愛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岸。提前抵達這里的民團部隊已經登陸上岸,在外圍大約一公里的半徑上部署了多組巡邏人員,以保證不會遭受來自外界的突然襲擊。盡管上次來的時候已經跟本地的土著居民談攏了條件,但誰也不敢保證這些土人會不會信守之前所達成的協議,必要的兵力部署也是為了防患于未然。
移民們在登陸的頭幾天里都是住在可容納二十人的大型行軍帳篷里,而他們在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平整基地,挖掘排水溝、儲水池,修建廁所等基礎設施。直到第四天開始,移民們才在工匠的指揮下,將從船上卸下的預制木板和其他構件運到預定地點,開始拼裝搭建房屋。這種活動板房主要還是按照以前的思路,以黎族的船型屋為外形參照,而結構上則是進行了更多的改進,使用大量預制件來簡化房屋搭建的過程。熟練的工匠指揮七八個力工,只需一兩天時間便可以搭建起一間可容八到十人居住的新式船型屋。
強大的基建能力無疑是海漢能夠快速開拓疆土的最大法寶之一,相比這個時代的同行們需要花費二三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才能在海外建立起一處成型殖民區的水平,海漢的殖民速度足以傲視同時代的競爭者們。
從早期跨海殖民黑土港和珠江口開始,海漢的殖民規劃就在實踐中飛速地得到完善加強。如何選擇和規劃落腳點,如何從無到有地建設殖民定居點,如何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基本的自給自足并在后續能有盈利的產出,如何將其有效地納入到海漢的行政管理體系當中,這些讓別國競爭者們感到棘手的問題,海漢都依靠著近四百年的經驗累積得以一一克服。
如何在陌生的海外環境中快速確定一處適合的殖民點,這毫無疑問是海漢的強項。其他競爭者需要為此花費經年累月的努力,甚至是無數財產和許多人命的代價之后,才能在茫茫的未知世界中找到一個環境適宜的落腳點,而海漢高層只需要對著電腦資料庫里的衛星地圖,將后世那些著名的港口城市一一調出,對比之后權衡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操作難度,再從中選擇一處最合適的地點即可。
而找到落腳點也僅僅只是殖民地建設的第一步而已,由于自然條件和運輸手段所限,早期抵達落腳點的殖民者人口規模往往十分有限,就連建設賴以為生的居住地都需要很長時間。而在此期間后續的物資補給很可能因為海上路程遙遠而時斷時續,從而因此而大大拖慢整個殖民地的建設進程。有一些殖民點甚至會因為距離大本營太過遙遠,遷到當地的移民更像是被流放的犯人,在很長時間內都只能靠著最原始的農牧漁維持生活,根本談不上有什么額外的產出,更無法通過貿易來賺取利潤擴大殖民地規模。
海漢在殖民過程中的規劃和將其進行實施的能力簡直可以吊打同時代的競爭對手,每每在開辟一處新的殖民點之前,相關部門就已經做好了相應的規劃,比如前期安置移民的數量、基建工程的設計施工、后續的補給供應,以及安全保衛、區域職能設置等等。
由于海漢手里掌握著較為詳盡的地理資料,因此每一處新殖民點的開發都是帶著強烈的目的性,要嘛當地有豐富的可開發資源,如黑土港、石碌等地,要嘛是較為重要的航道樞紐,如早期在珠江口占領的萬山港和后來被海漢拿下控制權的香港島,還有一種就是當地有著非常優越的港口條件,不先占下來簡直就對不起自己,比如安南的金蘭港和即將開發的臺南高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