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易在接到通知之后很快趕到了范迪門的書房。他現在已經不僅僅只是東印度公司中的一名管事,兩年前從三亞談判歸來,科恩總督便在東印度公司中成立了一個華人事務部,任命了蘇克易作為這個部門的主管,其職能除了管理巴達維亞本地的華人事務之外,海漢方面的信息搜集也是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能之一。換句話說,這個部門多少有一點情報機構的味道,只是專業性還遠遠不及海漢安全部這樣的專門機構。
蘇克易的工作就是從各種各樣的消息中鑒別出有價值的部分,并憑借這些消息分析海漢在南洋地區的策略和動向。這個部門迄今已經運作了一年多時間,如果要論對海漢的了解程度,蘇克易在東印度公司內部基本算得上是專家了。所以范迪門在處理完部署防御的事情之后,第一件事不是與議事會的同僚商量下一步的打算,而是先將蘇克易請來,聽聽他對目前形勢的見解。
為了預防敵軍再次從海上突襲巴達維亞,范迪門在重建工程中將岸防工事列為了重中之重,甚至其優先等級還在重建巴達維亞城墻之上。范迪門手下的工程師在巴達維亞港區規劃了四段并列的岸防工事,其間既有岸防炮臺,也有供火槍兵集結的掩體工事。軍方計劃要在這四段工事上部署五十到六十門火炮,盡可能對港口主要區域和沿海海域實現火力覆蓋,力求能阻敵于海上,不把對手放上岸來。
在去年的交手中,東印度公司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憑借堅城輕松擋住對手的攻勢,但馬打藍人用原始的武器和進攻方式給荷蘭人好好地上了一課,戰場上的勝負并不是武器和工事決定的,而是參與作戰的人。馬打藍軍雖然裝備落后,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但勝在兵力龐大,而且死戰不退,硬生生攻破了巴達維亞城內外的防御工事和城墻。如果不是荷蘭武裝船隊在最后時刻趕回來抄了馬打藍軍的屁股,這巴達維亞城里數以千計的荷蘭人統統都得去見上帝。
范迪門自知東印度公司在本地的駐軍兵力不可能得到快速的提升,而馬打藍人也不會就此打消了進攻巴達維亞的念頭,想有效防范敵軍下一次的攻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擋在海上。一旦放了對手上岸,即便能將巴達維亞城的城墻修復如初,馬打藍軍也能依樣畫葫蘆地再一次攻破城防。
但修筑岸防炮臺的工程著實不小,即便是以海漢的工程營造能力,當初前前后后也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將勝利港的岸防工事完工。巴達維亞港的岸防工事從去年馬打藍退軍之后就開始實施,到現在連一半的進度都還沒完成,而且施工效果還遠遠達不到軍方的要求。
岸防工事所需的石材需要從巴達維亞城以南大約三十公里的采石場運來,這本是就是一件難度不小的工作。為此東印度公司征用了巴達維亞本地幾乎全部的牛馬牲口,將其用作了運輸石材的畜力,而這一措施也不免讓本地民眾怨聲載道。整個巴達維亞港的貨運業都因此而大受影響,原本處于戰后復蘇期的港口貿易,也被這個舉措間接拖慢了進度。
盡管如此,范迪門還是對岸防工事的建設狀況不滿意,這種由石塊從平底壘起來的炮臺并不堅固,但出于工期的要求,范迪門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從奴隸販子菲利普船長那里得知,海漢人有一種名叫“水泥”的建筑材料,可以快速將砂石膠結在一起,而且據說還能抵抗水的侵蝕。后來菲利普想了不少手段,才花高價通過七彎八拐的關系,從安不納島那邊買到了兩千多斤的水泥。
試用之后,范迪門真是又喜又憂,喜的是這玩意兒的效果遠比之前使用的土制灰泥要好得多,用來建設對堅固度要求很高的炮臺工事再合適不過。憂的是這玩意兒的制作方法掌握在海漢人手中,而且并非拿錢就能買到,想要使用這東西來完成巴達維亞港的工程似乎不太現實。而海漢人的港口碼頭、炮臺工事,甚至連一部分民用房屋,據說都使用了這種材料建成。盡管范迪門不想承認,但他心里其實也明白海漢人在工程營造方面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