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幾家表示有興趣加入之后,剩下的人不甘落后,也紛紛向黎大貴索要相關資料。他們未必都是清楚地意識到這里的投資前景,但既然別國代表都表明了態度,那應該就能說明這地方的確值得引起重視了。
黎大貴連聲答應,也不忘繼續吹捧自家的項目“其實眾所周知,我們海漢并不缺錢,之所以給予外界資金一個加入的機會,也是為了團結南海貿易聯盟的成員國,讓大家認識到抱團做買賣的好處。對了隨便提醒一下各位,也只有貿易聯盟的成員國,才能有資格在安不納島投資我剛才所講解的那些經營項目。”
施耐德的想法就是要讓這個商業組織變成區域內的高級會員俱樂部,讓各國都意識到只有成為會員之后,才能享受到內部的種種福利,比如像安不納島的投資計劃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個龐大的國際俱樂部所的福利遠遠不止這一點,海漢商務部也在逐步地對其制度和運作機制進行完善。
施耐德在休養了三天之后,終于病愈回到工作崗位上,此時海漢與各國間的磋商其實已經談得七七八八,該攤牌的都攤牌了,能給出的底線也都給出了,剩下的就是簽署框架協議了。
1634年1月17日,由海漢牽頭,另外九國參與的南海貿易聯盟合作協議在安不納島進行了簽署儀式,其中大明福廣兩省、安南、占城、葡萄牙、荷蘭、馬打藍,作為首批加入聯盟的國家,而暹羅、亞齊、柔佛則暫時作為觀察國,待這次赴會的使者回去國內向上面匯報之后,再決定是否加入進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框架協議只是大體規定了聯盟的運作制度,成員國的義務和責任,以及最基本的貿易開放,國與國之間互市等等內容,至于具體的操作細則,卻還需要各國進行長期的磋商和調整,慢慢地推廣施行。施耐德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長達兩到三年,但如果能夠成功貫徹下去,至少可以影響今后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東南亞地區政治、經貿格局。盡管現有的南海貿易聯盟只是一個國際組織的雛形,但這在海漢看來已經具備了非凡的意義,因為這也意味著海漢的國際地位得到了眾多國家的承認,為下一步的立國奠定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