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貿易聯盟的框架協議簽署之后,各方代表便開始陸續離開安不納島回國。關于貿易聯盟的實施細則還有非常多的條文和文字資料需要他們回去之后慢慢消化,有很多具體的措施也還得花費不短的時間來進行實施操作,一些具體的雙邊、多邊合作協議,由于需要向各自的國內上級報批,還得等到四月初到三亞觀禮的時候再進行簽署。
南海貿易聯盟建成的消息在半個月之后開始在各國傳開,而對于各國商人來說也是有喜有憂,類似大明、安南、葡萄牙等與海漢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自然對此十分歡迎,因為此前簽署的框架協議包括有許多成員國互惠的內容在內,今后在跨國的訂貨、運輸、銷售、結算、倉儲等等貿易環節都將會享受到更為便利的條件,無疑將會大大促進這些國家之間貿易量的大幅增長。
但對于類似東印度公司這樣的聯盟成員來說,貿易聯盟所將帶來的效果是好是壞,現在還不太好判斷。盡管東印度公司很不甘愿接受,但海漢還是強行規定了荷蘭商船的活動范圍,并且指定了荷蘭商人在東北亞地區可以進入的貿易港分別為三亞、香港、高雄港,以及舟山定海港四處地方。而原本還可以前往進行貿易的琉球、東瀛、朝鮮等地,統統都被海漢列入了禁區。荷蘭人當然知道這是海漢有意識要逐步壟斷這些地區的外貿交易,但現有的海上武裝力量遠遠不是海漢的對手,除了忍氣吞聲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了。
東印度公司當然也可以對于這些暫時沒有寫入聯盟框架協議的內容陽奉陰違,繼續悄悄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這樣做的風險也是顯而易見海漢人已經表明了態度,不會再另行對荷蘭商船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進行警告,而是發現之后就直接處理,連人帶船全部扣押,同時保留驅逐大員港荷蘭人的權力。這樣大的風險相對每年從東北亞地區運回那十幾二十船的貨物而言,的確有些得不償失。
當然除了被限定商業活動范圍這個弊端之外,荷蘭人倒也不是一點好處都得不到。比如他們每年心心念念要從大明采購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東方特產,就可以通過海漢得到更大的供應量不過采購價格也會因此而上浮兩到三成就是了,畢竟海漢人可不是在免費做公益,壟斷經營就得有相應的效益才合理。
但有得買總比買不到要強,因為與大明官方交惡,過去荷蘭人都是委托給許心素、鄭芝龍這樣的買辦商人進行采購,不過后來許心素投靠了海漢一方,而十八芝又被趕得東躲西藏根本沒法再與大陸進行貿易,這些價值高昂的貨物也越來越難買到。而之后海漢人在澎湖和高雄落腳之后,那些原本還會運貨前往大員港的走私商也統統都在海漢的警告下偃旗息鼓。如果海漢不給東印度公司開辟這個渠道,荷蘭人從事的走私貿易也遲早會被徹底封鎖。
除此之外,在巴達維亞到遙遠的大明這段航程中也多出了好幾處在海漢控制之下的補給港,這樣也大大降低了荷蘭商船在往返這段航程期間所承受的風險。在這個時代的遠東,像海漢名下控制的這類資源齊全,運作良好的補給港,對于人生地不熟的西方海商來說簡直就是危急時刻的救命稻草了。當初東印度公司不惜派出武裝部隊來安不納島跟海漢人動手,并非是因為這個島上有多少財富無法舍棄,純粹只是為了這地方在漫長航程中的補給港作用。而現在海漢人愿意好幾處可讓荷蘭商船停靠補給的港口,這還真的是得來全不費工夫了。
海漢拋出的條件和要求有利有弊,東印度公司權衡再三,最終也只能選擇接受,暫且先保住自家在東北亞地區的貿易份額,總不能讓葡萄牙人全給包攬了。至于今后該怎么做,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