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條消息意味著海漢對大明沿海海域的控制范圍又加大了不少,幾乎將能夠從事海上貿易的地區全部囊括在內,壟斷大明的海上進出口貿易大概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后一條消息則意味著荷蘭人基本徹底失去了在大明沿岸的競爭力和商貿權,沒了十八芝這個中間人,他們如果還想繼續維持與大明的貿易往來,除了將貿易訂單交給海漢這個中間人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路可走了。這樣看來還是葡萄牙人最為精明,一早就抱了海漢大腿,基本保住了自己在大明外貿體系中的地位。
西班牙人并不會自大到認為自家武力已經到了能夠碾壓兩家競爭對手的程度,事實上長期以來與葡萄牙荷蘭這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過招中也是互有勝負,而且西班牙帆船在東北亞地區的活動范圍還不如這這兩國活躍,去臺北建立據點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牽制荷蘭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由當地的據點開辟前往東北亞地區的貿易航線,以求追上競爭對手的腳步。
海漢人打掉了淡水和雞籠的據點,西班牙人還可以把這當做是突襲造成的意外結果,但如果荷蘭和葡萄牙在此之前都已經被打得還不了手,那就必須要慎重考慮海漢的真實實力了。西班牙人雖然有點自大,但也不是蠢貨,只要稍稍用心一些,就不難搜集到更多關于海漢武裝的情報信息。
此時馬尼拉城內外定居的華人人口超過兩萬,每年前往當地貿易的漢人海商也為數不少,關于海漢的種種傳聞多不勝數,西班牙人過去沒有重視這一塊的情報搜集,但現在將情報碎片一點一點拼湊起來之后,他們才發現自己竟然一直沒注意到距離馬尼拉僅七八百海里之外的地方出現了如此強勁的一個對手。
在此之前西班牙人雖然知道海漢的存在,但一直都以為這個族群僅僅只是一群精于海上貿易的商人罷了,從未將他們與制海權競爭者的形象聯系到一起。但這些所謂的“商人”顯然是演了一出扮豬吃老虎的大戲,直到現在才慢慢露出了獠牙。
菲律賓總督阿拉貢內斯并非不學無術的官僚,他雖然是靠著與皇室沾親帶故的關系才搶到了這個職位,但其能力倒也不比前幾任總督差,在上任之前曾擔任北美新西班牙殖民地阿卡普爾科港的管理者,對于東西方海上貿易中的門道還算比較了解。而臺北的兩處據點也是他上任之后組織開辟出來的新殖民地,說起來也算是他的一份政績,不過海漢人在1633年年初的所作所為已經讓他前些年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盡管已經了解到海漢人可能擁有強大的海上武裝,阿拉貢內斯還是決定要組織一支武裝艦隊討伐海漢,為自家在臺灣島的損失實施報復。但馬尼拉當局高層,包括他的幕僚班子在內的大部分人在綜合研究了各方面匯總的情報之后,認為并沒有必要急于向海漢開戰,即便失去了臺灣的據點,大明商人依然會主動與西班牙進行貿易。
這種觀點的論據就來自于西班牙每年通過貿易手段向大明輸入的海量白銀,近幾年馬尼拉當局平均每年向大明輸送的白銀高達四百萬比索,折合大明官銀約合三百萬兩左右,再加上西班牙與大明的走私商進行的地下交易,每年由西班牙向大明輸入的白銀起碼有四百萬兩。而這個時期大明的國家財政收入與這個數字也相差不多,如果少了數額如此巨大的現銀在市面上流通,勢必會造成大明沿海地區經濟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