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的這番苦心,他手下的歸化籍員工未必能夠完全理解,對于他們而言工作的目的要嘛是混份餉錢養家糊口,要嘛是加官進爵光宗耀祖,至于追求某種理念,實現個人價值之類的目標,他們是不會懂的。哪怕是于小寶這樣在海漢體制內待了六七年的資深歸化民,也仍然不太理解首長們放棄他們所形容的那些原本在故國十分優越的生活條件,跑到三亞這窮鄉僻壤來開疆拓土的原因。
于小寶目前是在三亞負責海漢青年團的組織工作,執委會對這個政治味道頗重的社會組織十分看重,甚至將其作為了歸化籍人員任用的門坎之一。自1631年起,想要在海漢體制內混個一官半職的青年歸化民,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加入海漢青年團。特別是軍中的提拔升職,三十歲以下軍官的入團時間就是一個硬性考核指標,如果在此之前沒有青年團團員的身份,那連升遷的資格都不具備,而反之如果擔任著團內的某些職務,那么在職位的競爭中就會具備一個額外的起步優勢。
想要加入青年團沒什么難度,只要年齡在十六至三十之間無犯罪史的歸化民,均可提出申請,但想要在青年團里混出點名堂,其難度卻甚至會超過在職業領域內的升遷。這不但需要極為干凈的個人背景,而且對其忠誠度和政治覺悟也是有著極高的要求。
成立這個組織的目的,自然便是為了培養出忠于海漢和執委會的年輕一代。盡管海漢崛起的速度當世無雙,但始終有一個隱患是讓執政者們感到不安,那就是海漢之下的歸化民構成十分復雜,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數十萬人所組成的這樣一個團體,很難跟民族凝聚力之類的說法扯上關系。
大部分歸化民投靠海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為這里的先進社會制度,而是為了能在災荒年間求一口飯吃,或是臣服于海漢的武力征服而無法反抗。盡管這些人在投靠海漢之后獲得了穩定的生活環境,其個人利益也逐漸與海漢整體的興衰捆綁到一起,但在執政者們看來,這種單純利益關系所構成的統治基礎其實是極為不牢固的。
在目前發展得順風順水的局面之下,問題或許還不會暴露得太明顯,但如果日后出現強大的敵對勢力或者內部動蕩,那么這種復雜的人口結構極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就讓社會分崩離析,而海漢青年團便是執政者們對此所采取的預防措施之一。只要能讓年輕的一代歸化民對海漢這個群體,或者說今后的國體,抱有比較高的歸屬感和認同,社會的穩定性也能因此而得到顯著的增強。
于小寶最近也被借調到了商務部幫忙,好在他早年在駐廣辦工作的時候也是跟在施耐德身邊學了不少東西,目前要接手商務運作方面的工作倒也沒有太大的障礙。這日忙完工作回到家中,于大山便向他問起最近的工作狀況“聽說最近你被施總調去了商務部,莫非是上面要對你的工作作重新安排”
于小寶搖頭道“孩兒也不知,施總只說臨時調動,卻未提過以后的安排。”
于大山叮囑道“若是上面要調你職位,多半會提前征求你自己的意見,你便堅持做這青年團的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