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崎對安東尼范迪門的了解程度肯定大大超過對方對他的了解,早就已經做過了相應的功課。如果不是海漢的出現讓歷史軌跡出現了偏差,范迪門本來是要等到1636年才能登上東印度公司一把手的位置,然后在此后的數年中將葡萄牙人逐出馬六甲海峽,派兵驅逐了在臺北地區墾殖的西班牙人,并開啟了荷蘭與安南升龍府和日本德川幕府之間的貿易,讓東印度公司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這些顯赫的個人成就大概是沒辦法按照歷史上的記載那樣實現了,除了與德川幕府的貿易關系之外,其他的事情基本上都被海漢人搶在前面完成了。而范迪門所接手的東印度公司完全就是個爛攤子,也不太可能支持他去完成這些豐功偉業。不過從原本的歷史記載來看,寧崎認為范迪門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官員,在他九年的任期當中完成了許多困難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病去世,他的總督任期很有希望超出前任的彼得遜科恩。
寧崎還專門去找施耐德取過經,畢竟施耐德在安不納島與范迪門有過長時間的磋商,對于這個人的情況有更為清楚直觀的感受。總之事前的功課基本都已經做足了,至于說最后這個考試能夠取得多少分,就得看寧崎的臨場表現了。
利用手里中掌握的跨時代黑科技,在軍事領域對周邊國家保持軍備方面的先進優勢,并以此來對這些國家保持軍事威懾,是海漢對外軍事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海漢民團在過去幾年的戰事中已經充分展示出了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方面的優越,現在也會通過類似這樣的機會展示一下裝備方面的升級速度,以此來告知周邊國家誰才是這一區域武力值最高的老大。
盡管研發建造這種新式艦船的開支讓一向預算充足的海軍也不得不咬緊了牙,但不管是執委會還是軍委,都認同保持海漢武裝在軍備方面的領先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長期戰略,這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避免爆發國際軍事沖突。比如葡萄牙、荷蘭這種在海漢手里吃過虧的西方國家,現在就會盡可能避免與海漢發生軍事摩擦或是更嚴重的沖突。
裝備一代、研制一代、設計一代,是目前海漢在武器研發制造方面的長期策略,而這艘向外公開展示的試驗艦“威懾號”,實際上就是屬于正處于研制狀態的新式裝備。而海漢兵工的設計所里,真正的下一代作戰艦只也已經處于設計階段,不過真正開始建造大概也還得過幾年,等相關各方面的制造技術水平都有所發展才行。海漢兵工在設計能力方面的技術儲備肯定遠遠超出這個時代作戰所需,只是受限于目前的制造工藝,暫時還沒法以軍方可接受的成本來建造更先進的戰艦。
不過這些內情,外面的人可不知道,他們所看到的狀況是海漢軍方每年都會拿出層出不窮的新裝備,幾乎每一樣都是讓他們望塵莫及。如果說以前與海漢人剛打交道的時候還抱著偷師模仿的念頭,那如今海漢這種更新裝備的頻率簡直就令人絕望,幾年前搞到手的東西都還沒弄明白,海漢就已經又出了新一代的裝備,想要依靠仿制手段來追上海漢的換裝速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范迪門也是在看臺上心情復雜的看客之一,他在兩天之前抵達了三亞,恰好趕上了受邀觀禮這次的新艦出海儀式,也是他真正第一次在近距離觀察到海漢的主力戰艦。他注意到了這艘新戰艦的側舷炮窗明顯要比通過情報搜集所掌握的數目要少了許多,而海漢人會削減一艘成熟戰艦上所裝備的艦炮,顯然不會是因為經費問題,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海漢人升級了艦炮,在火力輸出強度方面不再需要依靠艦炮數目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