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海漢與大明之間人種和文化都一脈相承的特點,的確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在大明境內的殖民統治,這是荷蘭人在遠東地區治理殖民地所永遠無法具備的優勢。
寧崎登岸之后,本地駐崖辦的工作人員和現任的知州等官員便趕緊上前參見。當初抽調了穿越集團中精英分子組成的駐崖辦,由于崖城重要性的逐步降低,如今已經全部都換作了歸化籍干部在運作。而最初在駐崖辦任職的馬力科、邱元、何夕、穆夏柏、馮安楠等人,如今也都成為了各個部門獨當一面的干將,在海漢內部的說法中,駐崖辦可算得上是一處仕途升遷的風水寶地了。
出于安全上的考慮,寧崎的行程只提前了一天通知駐崖辦,但這種保密程度顯然還不太夠,否則碼頭上也就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圍觀群眾了。不過駐崖辦對于這樣的局面還是有一些準備措施,幾隊民兵將民眾擋在了外圍,給貴賓留出了登岸換車的空間。這里到崖城還有大約六七里陸路,自然是乘馬車過去會比較方便一些。
現在的崖城雖然還保留著原有的城防設施和工事,但實際上已經沒有安排武裝部隊常年守衛城墻和城門了。崖城城內只駐扎了兩個排的民團軍,另外本地還有一個連的民兵編制,此外還有大約四十名不配備火器的治安警察,就是這里防衛力量的全部了。
軍方沒有在這里部署更多部隊的原因也很簡單,現在的崖城早就不是海南島南端的政治經濟中心了,很多本地人在入籍之后都選擇了前往三亞打工,畢竟那邊的收入水平要高出不少。而此時生活在崖城的民眾,則是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地的移民,以安南與廣東兩地出身尤為居多。這些移民由民政部統一安排,組成移民村落編制在此落腳,而他們的營生便是近年來在海南島上遍地開花的經濟作物種植園了。
“這道路兩邊種植的都是苧麻。”寧崎在前往崖城的馬車上向范迪門介紹沿途的種植項目“這種植物可以用來織布、造紙、制作飼料、充當藥材,用途非常廣泛。”
寧崎的介紹還是打了一部分埋伏,苧麻的整個地面部分都可以用來提取乙醇,而麻殼可以提取化工工業中極為重要的精煉溶劑糠醛,這些產物可不是市場上用錢就能買到的。門捷列夫要在兩個多世紀之后才會發布元素周期表,目前這個時代也就只有海漢才掌握了這些從植物中直接提取化學物質的技術。當然這些東西即便是說給范迪門聽,他也完全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寧崎也是不想節外生枝浪費口水給他解釋。
范迪門的確不認識這種植物,也想象不到海漢人實際上是穿越來這里之后,在拜訪黎峒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好東西,之后才慢慢開始推廣種植的。但他透過玻璃車窗望向外面,看到公路兩側向外延伸到很遠處的田地中全是種植的苧麻地,心中也對這種陌生的植物產生了好奇心。
“農民種植這么大面積的苧麻,收獲之后是賣給誰呢有專門的商人進行收購嗎”范迪門順口問道。
寧崎應道“你所看到的這些田地都是私人經營的種植園,由我們栽種技術支持,產出的苧麻會由海漢商務部出面收購。光是崖城附近,苧麻種植園大概就有一萬多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