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默應道“學生十八歲便中了秀才,之后共參加三次秋闈,只是資質愚笨,第三次赴考才中了舉人。”
寧崎道“那我問你,這三次考試,從儋州前往廣州赴考的人數有什么變化”
潘默道“天啟六年的鄉試,儋州約莫有百余人赴考。到崇禎二年,學生記得大概有七八十人。不過崇禎五年學生中舉這一次,儋州卻只有寥寥三十來人赴考。”
寧崎問道“那你知道為什么明明交通條件在近幾年變得便利了,前往廣州赴考的讀書人卻一次比一次少嗎”
潘默這次思考了片刻才作答道“學生以為,或與海漢到來有關。海漢尚未到儋州之時,便高價雇傭文人前往三亞效力,引得不少落榜文人棄了學業投奔海漢。后來入主本地之后,便有更多的人選擇海漢而非大明作為效力對象。”
“你說的沒錯。”寧崎接過話頭道“一邊是希望渺茫的獨木橋,另一邊是觸手可及的優厚待遇,我覺得大部分人會出于現實的考慮選擇后者。赴考的人逐年減少,這說明我們開出來的條件已經足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讓他們放棄從大明尋求出路。但我們就算開出再好的條件,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而我們也不打算勉強要求所有讀書人都得為我們效力。為愿意繼續考科舉的讀書人一點小小的幫助,或許其中有人今后真的發達成了朝廷命官,這也是一段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