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地出身的讀書人對于海漢所的助力也很難生出足夠的抵抗力,一是這些人的根基都在島上,就算自己去大陸做官了,族人還是得留在海漢治下地區生活,對統治者還是輕易得罪不起的。二來海漢既有財力又有渠道,想要扶持大明官員上位也不是什么難事,福建近幾年的官場變化已經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要是能得到海漢的幫助,仕途肯定會平順得多。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要是海漢覺得看人不爽,以其能夠動用的資源,要拖人后腿可比捧人上位容易十倍。不管是不是愿意接受,這些瓊州出身打算靠科舉入仕的文人們都肯定無法拒絕海漢所提出的要求。寧崎把話說得寬松一些,也是好讓聽眾的面子上能過得去。
答完潘默的問題之后,寧崎從舉手的人當中又另點了一個讓其提問。這人的年紀看著就比潘默大多了,額頭眼角已經有了明顯的明顯的皺紋,看面相估計至少是四十往上了。
這人起身行禮之后自報家門道“學生王啟凡,儋州三都鎮人氏,萬歷四十五年鄉試中舉,如今在白鹿書院兼任教師,給中級班授課。”
寧崎心中一算,萬歷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十七年前中的舉,之后就再無寸進,看來資質有限,拿了舉人功名也就到頭了。不過這種老儒生有舉人功名在身,一般倒也不會再為衣食發愁,看待社會變革的眼光或許會與年輕人有些不同。但聽著這歲數可能比自己還大的人自稱學生,寧崎心頭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不過這些讀書人大概都是把自己當做了海漢的提學官一般看待,這樣的稱呼倒也合乎禮儀。
王啟凡繼續說道“學生自小便在白鹿書院入學,迄今已有近四十載,可說是半生都在這書院中度過。這來來去去的讀書人見得多了,近年海漢來了之后,書院的教學也起了變化。學生想問問首長,日后儋州各個書院是否還能自行決定講學內容”
范長逸聽他這問題有些毛病,正待呵斥幾句,寧崎已經抬手示意他不用插話,而是自行答道“我剛才已經說過,對愿意報考大明科舉的讀書人,海漢仍然會繼續予以贊助和支持,所以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期內,書院可以繼續講授以前的教學內容,我們不會對此作出硬性規定。不過嘛,為了讀書人能夠更好地融入海漢治下的新社會,加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也是有必要的,人總是要朝前看的嘛今后在座各位都會成為海漢國民,我也希望所有的讀書人都能為建設海漢國出一份力,把屬于海漢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王啟凡追問道“那既然儋州的學子還可以報考大明科舉,海漢是否承認治下子民擁有大明國籍”
這個問題無疑非常尖銳,國籍對海漢來說算是立國之本,但偏偏海漢這立國是立在大明的國土上,國民有七成左右都是原屬于大明的子民,承認大明國籍,很容易會造成國民意識分裂,讓民眾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懷疑。但如果不承認大明國籍,那就等同于要求民眾與大明徹底割裂開來,這對于很多來自大陸地區的移民來說,顯然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即便是加入了海漢籍,也仍然保有明人的身份,并沒有意識到海漢立國之后可能會存在的問題。但如果海漢官方宣布國籍具有唯一性,那可能民間免不了會亂上一場。
這種意識形態問題,寧崎也必須得要慎重回答才行了,畢竟他的身份位高權重,在這里表明的態度基本就會等同于官方的意見,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民間議論的熱門話題。這下就連書院山長范長逸,也沒有再打算斥責王啟凡的莽撞無禮,而是豎起了耳朵想聽聽寧崎會怎么說。
寧崎沉吟了一陣,才開口回答道“關于國籍問題海漢立國之后,也仍然會承認雙重國籍,也就是說民眾可以同時擁有大明和海漢兩重國籍,但這并不代表擁有大明民眾獲得海漢籍之后,就可以自由來往于兩國之間,或是借此逃避海漢的稅收、法治。擁有海漢國籍,除了享受海漢的種種福利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守海漢的律法,服從執委會下屬各部門的工作安排,為海漢效忠出力如果是在海漢犯了事,哪一國的國籍都救不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