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海漢歷史上其他諸多未解之謎一樣,這兩個疑點也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合理解答,絕大多數史學家也只能將其理解為初代海漢元老才會具備的預測天賦。這種無法確認其真實性的天賦讓海漢國在成立初期的幾十年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將同時代的國家遠遠拋在了身后。
不過這個時候的穿越者們可沒時間去考慮后人的眼光和疑問,他們現在只想早些結束會議,回到家中好好休息一下。對于這些部門負責人來說,雖然的確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享受著高人一等的權力,但在工作中勞心勞力的程度也的確不是普通人可比。這次的開國慶典對于這些在海漢國擔任高層管理職位的穿越者來說既是莫大的榮耀,也是極為辛勞的一段時間,而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慶典之后就將出遠門執行任務,在此之前與家人團聚的每一分鐘都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能夠讓海漢這么多高層人員在國慶日的當夜齊聚一堂召開會議,所商議的事情自然小不了,放在各個與會者面前桌上的一疊手抄資料的封面上,書寫著醒木的“絕密”二字。
白克思接著說道“目前我們的工業化進程的確是遠遠領先于這個時代,但對我們這些人來說,現有發展速度還是太慢,離我們想要建設的工業社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生產效率方面,我們現在所能利用的機械設備還受限于六七年前建成的裝機規模不大的水電站,以及原始的蒸汽動力。內燃機的制造技術我們倒是早就有了,但受限于燃料供應,沒辦法投入到實際的應用當中。不過這塊短板能限制我們發展的時間不會太長了,因為我們接下來要實施的這個項目,就是為了解決內燃機的燃料供應問題。邁出這一步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相信在座各位都明白。”
在原本的歷史上,要等到下個世紀末的1794年,英國人斯特里特才提出了空氣與燃料混合,從燃料燃燒中取得動力的概念。到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做功的設計。之后又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內燃機方案,但直到1860年,法國人勒努瓦才模仿蒸汽機結構制造出第一臺實用的煤氣內燃機,不過這玩意兒的熱效率僅為4左右。1876年德國發明家奧托制造出了第一臺四沖程內燃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可量產并實際應用的內燃機。
內燃機的發明對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提升意義遠遠超過蒸汽機,不過這種更為先進的動力設備對燃料的要求遠比蒸汽機高得多。雖然用煤氣也可以制造內燃機,但運輸和儲備都不夠便利的煤氣顯然并非最佳解決方案,來自后世的穿越者對此都很清楚。要將內燃機投入到實用化階段,就必須要先解決燃料問題首先得開采石油,煉制出成品油,保障內燃機的燃料供應。
穿越者們雖然身具屠龍技,但在這個問題上卻受限于客觀環境。穿越頭幾年所控制的陸地區域內,并沒有已知可供開采的油田存在。南海海底倒是有很多儲量驚人的大油田,比如在安南南部頭頓港東南120公里處,就是后世越南境內探明儲量最大的白虎油田所在地。但穿越者們進棺材之前肯定沒辦法實現開采海底油田所需的生產技術和大型設備,所以就算知道海底有石油也只能望海興嘆。
不過一直對內燃機懷有執念的工業部對此倒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得益于無所不包的資料庫,穿越者們早早便已經確認了臺灣島上有可供開采的地下油田存在。從那時候開始,工業部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將工業化開采油井的歷史從1859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小鎮,提前到兩個世紀之前的臺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