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杭州的轄制幾次變化,又因避國號諱,將“錢唐”這個地名也改為了“錢塘”,州治擴大到八縣,并逐步成為這一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到開元年間,官方統計的杭州人口已近六十萬,與揚州、廣州并列為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詩人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任期間大規模浚治西湖,筑堤建閘,興修水利,讓西湖自此名揚天下。
到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成為吳越國的都城。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筑城修建宮殿作為國家治所,又在外圍修筑了周長七十里的“羅城”,作為國都的防御線。
北宋時期,杭州下轄區域增加到九個縣,成為江南人口第一的州郡,同時也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元祐四年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再度組織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湖泥修筑了橫跨西湖南北的蘇堤。
到了南宋時,杭州也迎來了鼎盛時期,建炎三年升為臨安府,又過十年后被定為南宋國都。而杭州的城垣也因此而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到咸淳年間,杭州人口已經增至120余萬。
元代改府為路,但杭州依然是以江浙行省省會的身份成為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朝又改路為府,目前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這三大權力機構的治所都設在杭州府,而此次聯合行動小組的三個目標中,便有兩人是分別來自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這兩個重要衙門。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名、訴訟,同時也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主管官員按察使是由承宣布政使兼任,同時也是一省的最高長官。而都指揮使司則是地方軍事指揮機關,隸屬于中央的五軍都督府,負責地方衛所駐軍的指揮統籌。這兩個衙門與主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并稱為“三司”,互不統屬,只對中央負責。不過地方上有軍政大事的時候,一般都會三司合議,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浙江范圍內,這三個衙門就是地方最高權力機構的象征了,對在這幾個衙門里任職的官員展開刺殺行動,其性質的嚴重程度不言而喻,如果不小心處理,很可能會就引火燒身,行動失敗還是其次,引起大明官府對海漢的敵意就是真麻煩了。所以在行動展開之前,高橋南也在盡力將自己的短板進行彌補,降低行動中出現錯誤的可能性。
杭州城共有城門十座,分別為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鳳山門、武林門、永昌門。其中鳳山門是杭州城的南大門,因其臨近鳳凰山而得名。鳳山門分為水陸兩門,其中始建于1359年的水門連接起了江南運河與錢塘江兩條水脈,算得上是杭州水上交通的咽喉地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