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邊想對舟山用兵,那不拉個萬人的軍隊過去,很有可能會自取其辱,而且這種大規模軍事行動必須要得到朝廷的批準,行文到兵部,再由朝廷的大佬們慢慢討論,沒兩三個月的時間出不了結果。而如今朝廷將注意力都放在平定中原內亂和抵御關外后金軍,哪里還抽得出精力來處理浙江這些海上紛亂。就算浙江都司打了報告到兵部去,多半也會被上面以“顧全大局”之類的說法駁回。
用硬的行不通,廖訓等人便轉換了方式,開始尋求用其他手段狙擊海漢。他們通過研究海漢的發跡史,很快便發現這個武裝組織的擴張套路都是伴隨著貿易進行,多數狀況下是以商貿開路,如果遇到阻力便果斷投入武力排除障礙,而海漢在浙江開展貿易的最大的阻礙,無疑便是舟山群島這些已經壟斷浙江半數以上海洋貿易的所謂民間武裝勢力了。但廖訓等人所不太明白的是,海漢在南方的福廣等地都曾與當地官府磋商利益分配的方式,為何到了浙江卻如此缺乏耐心,直接便對舟山動手。
廖訓等人當然想不到海漢這么做的原因是急于北上,將勢力范圍擴展至渤海周邊,以便能趁著登萊之亂的恢復期在膠東半島搶下一兩處立足地,進而在東北亞地區打開局面。而舟山船幫在此過程中就不免成為了阻礙局勢進程的絆腳石,海漢也沒有什么興趣跟一幫海盜出身的武裝走私商慢慢談條件,干脆就派出部隊平推過去,只當是練兵了。而由此所花銷的軍費與未來能從這一地區所獲取的收益來做比較,那無疑也是十分劃算的買賣。
這其中的奧妙,以廖訓等人的眼光見識,目前自然是想不到的。所以他們也只能認為海漢的做法就是想獨占浙江的海上貿易,不給旁人留活路了。雖然動用大軍掃平舟山島這種打算不太行現實,但以他們在浙江官場上的影響力,要給海漢人制造一些麻煩,卻也有不少的機會。
最初廖訓等人是給下面的人派任務,查辦走私進入杭州城的海漢貨,以此來對海漢試圖開展的貿易攻勢展開打擊。這種方法看來似乎可行,但在實際運作當中很快就開始暴露出了問題,有人利用職權中飽私囊,將罰沒的貨物部分或全部私下變賣,把收入揣進自己口袋,而這些海漢貨卻依舊通過別的途徑流通到了市場上。
但這些違背他們初衷的狀況還只是少數人的做法,而且處理對象也多是一些沒什么背景的小商小販,真正惹出麻煩的地方并不在于此。在原本由舟山船幫把控的海貿權易主之后,海漢人很快便通過招商會在江浙地區招攬了一大批代理商,參與到瓜分好處的海漢貿易體系當中,而這些代理商大多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及或大或小的官方靠山。
這些人所代表的是舟山船幫覆滅之后填補其空缺的新一批既得利益階級,在可期許的利益足夠大的情況下,他們出于自身得失考慮,選擇了加入海漢主持的陣營,而試圖阻攔海漢在浙江開展貿易的的地方官吏,在這些新的既得利益者面前就成了可惡的絆腳石。而其中有不少參與者,其背后靠山是廖訓他們也不敢輕易得罪的對象。
由于這樣的形勢變化,廖訓等人倡導并開展的反海漢行動所取得的成效也很有限,這一年下來非但沒有成功阻止海漢在浙江展開貿易,反倒是市面上的海漢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豐富,而當這種跨國走私貿易已經變成利潤豐厚的產業時,想要再憑借少數人的權力去對其進行清除就顯得困難重重了,何況在這些貿易渠道背后,還有舟山島上那些并不十分安分的海漢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