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選址的大致范圍之后,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環境了。落腳點不能距離當地的州城和大型駐軍據點太近,否則極有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武裝沖突。此外必須要有較好的港口條件,以便能夠在當地駐扎規模龐大的艦隊。還有一點就是考慮到海漢北上的兵力有限,陸上防線不宜拉得太長,但同時也得保證有面積足夠的地域來安排駐軍營區,以及海漢將在當地開設的移民營地才行。
在綜合了多方面的意見之后,國防部最終圈定了芝罘島地區作為北上行動的目的地。芝罘島位于登州府城以東百里的海岸上,是中國最大的陸連島。從地圖上看,芝罘島如同一株生長于海岸線上的靈芝草一般,通過寬不足兩里的沙洲與大陸相連,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波堤,而在其身后便是一處大型的天然良港。
芝罘島雖然是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但其面積超過十平方公里,也足以安置下成千上萬人了。而且其連接大陸的沙洲十分狹窄,對善于修筑防御工事的海漢軍來說,只要稍作加工,就能在芝罘島與大陸之間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保證陸上的通道的絕對安全。而島的北岸幾乎全是懸崖峭壁,大型船只基本無法停靠,這幾乎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了。像這種易守難攻,又伴有天然良港的地形,正是海漢軍方最為喜歡的沿海據點選址類型。
海漢軍要進駐該地區,最大的威脅莫過于位于芝罘島附近的奇山所。奇山千戶所位于芝罘島東南三十里,城池為青色石磚所砌筑,周長兩里,城墻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分別有保德門、宣化門、福祿門、朝崇門四座城門,城門之間設有樓鋪,共計十六座。城墻內側還設有環形馬道,戰時守軍可以迅速向城墻上增派兵力和重型裝備。
按照目前所收集到的情報信息,奇山所的編制有正副千戶、百戶、吏目、鎮撫各一人,京操軍四百九十八人,城守軍一百一十三人,屯軍六十人,捕倭軍七十五人,守墩堡軍十八人。其中的京操軍還分為春秋兩班,春班正月,秋班七月,輪流去往京師,與京營一同合練。所以當地的常駐兵力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五百人,考慮到一年多的登萊之亂在地方上造成的影響,實際駐軍肯定距離紙面數字還有一定的差距。
只是海漢派往山東打聽消息的人員基本都只在萊州府南部的膠州灣附近活動,對于北線登州府的地方駐軍狀況所知有限,只能憑借一些碎片信息來做出推斷。當地實際的狀況如何,大概還得等海漢軍抵達那里之后才能真正見分曉。但奇山所的這點兵力,對于荷槍實彈的海漢軍來說,應該還不至于形成實質威脅。
目前國防部的計劃就是利用自己的海上運力,在短時間內向當地投入成建制的部隊,并且對芝罘島進行割據式的占領,一如當年海漢在黑土港的做法一樣。等這個據點牢固之后,往北可以控制黃海、渤海,乃至京師門戶,掌握通向遼東半島的海路,往西可進入大明內陸,往東則是幾乎不設防的朝鮮半島,未來甚至可以以膠東半島為根基,規劃海漢在東北亞地區的發展。
當然了,要將如此之多的人員和物資通過海運投送到膠東半島,所要制定的運輸計劃也是相當繁雜,所以在即將到來的船隊當中,還有特地趕來舟山的海運部部長孫長彌,他將專門負責指揮安排北上行動期間的海上運力。
從六月下旬開始,來自浙江各地的各種物資陸續運抵舟山,這些物資大多都是北上行動所需,因為當地在戰亂之后物資匱乏,又難以自行產出,甚至拿著銀子也沒地方可買,所以都得在南邊準備好之后,一并運往當地。光是這數以千計的人員常駐當地所需的糧食補給,就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還要考慮到在當地招攬難民所需,所以大量的糧食儲備也成為了跟武器彈藥一樣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