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手、軍械還是撫恤金,都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要實打實花銀子才能有效果。至于說這筆錢由誰來出,這對登州駐軍而言可算是一個極大的難題了。
“大人,要將后續處理干凈,至少要兩萬兩銀子,這這該如何是好”郭興寧計算了一番之后,愁眉苦臉地將結果告知了廖杰。
按軍職高低不同,這四百多將近五百號人的撫恤金就得近萬兩銀子,剩下幾百人的封口費總得要兩三千兩,另外重新征兵,配發武器鎧甲等軍械,再怎么省也得有萬把兩銀子的開銷,郭興寧說的兩萬兩已經是非常保守的數目了,實際操作下來估計兩萬五千兩都打不住。
廖杰黑著臉道“你問我,我能問誰難道向都司衙門打報告,說登州駐軍被一群外國海商給打敗了只怕銀子沒要下來,你我二人的官職就先丟了這所需的銀兩,你先盡力墊上,日后再慢慢想辦法吧”
廖杰所說的想辦法,便是指今后通過多報、虛報、吃空餉等手段,慢慢從軍費中再把這部分錢給摳出來,理論上只要郭興寧的編制還在,遲早是可以把這筆費用收回來的。
不過郭興寧并沒有認可廖杰所提的辦法,仍是叫苦不迭“廖大人,兩萬兩銀子不是小數目,我一時間哪里籌得出來啊”
廖杰拿起桌上的茶杯,慢慢飲了一口,不急不慢地說道“郭大人,你調來登州這一年多時間,也從地方上撈了不少好處,如今正當用錢之際,你就不太吝嗇了”
像郭興寧這樣在登萊之亂期間從外地調來的明軍,在戰后搜刮地方的力度并不會比孔有德叛軍差多少,那些在戰爭結束后還選擇南下逃難的民眾,其中有一多半其實就是因為受不了這些外來明軍的壓榨,對官府在平定叛亂之后的表現感到絕望才離開了家園。廖杰、郭興寧、上官野這一批被分配進入登州駐守的軍官,或多或少都以這樣的方式從民間榨取了一筆財富。
郭興寧見廖杰把話說透了,只好無奈地訴苦道“卑職頂多能拿五千兩銀子出來。”
廖杰干咳一聲道“五千兩銀子連撫恤金都不夠發要不這樣吧,等這事完結之后,你去成山衛或是威海衛駐扎。那些邊遠衛所缺兵少將,你去了正好可以加強當地對海漢的防御。”
郭興寧聽得心中暗爆粗口,這不就是打算照著打發上官野的方式來打發自己嗎當初上官野的部隊在攻打登州的戰役中死傷慘重,而戰后也一直沒有爭取到足夠的軍費來進行重建,上官野雖然掛著參將頭銜,但手底下可支配的兵力也就只是維持在把總的水平。
廖杰把上官野差去奇山千戶所,主要就是兩個理由,第一自然是因為他官職夠高,去當地駐扎可以把控指揮權,鎮得住場子;二是他所率部隊兵力不多,去到當地駐扎不至于給奇山所增加太大的負擔,也不會引起海漢人過于強烈的反應。而如今郭興寧的處境就與上官野比較相似,手下兵力折了一半,士氣更是大受打擊,如果廖杰要把他打發到邊遠衛所長期駐扎,那基本就不用妄想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