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下官便斗膽說幾句。”曲余同整理一下思路,便沉聲說道“首先便是要設法對其實施教化,下官認為可派儒生到其轄區游學傳道,設立書院學堂,向當地人傳授我大明理學。只有明理,才能知是非,才不會再做出大逆不道之事。”
王畿深覺有理,點點頭道“你接著說。”
曲余同便繼續說道“其次便是要設法讓其利益所在與大明共通,傷大明即是傷其本身。海漢國民中有不少都是以前逃難出去的明人,只需好好加以利用,這些人的人心很容易就會偏向故國。除了通商這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之外,下官認為還可以讓兩國國民通婚聯姻,待血脈相連之后,海漢想要再對大明開啟戰端,也很難得到其國民的支持了。”
王畿有些不以為然道“民間通婚能有多大作用兩國之間每年能有多少嫁娶,短時間內哪能多到影響國策的程度曲大人此計未免有些想當然了。”
曲余同道“大人說得是,若只是民間通婚,那沒十年八年甚至一兩代人的時間,很難看到成效。所以下官以為此計要想迅速見效,還需社會上層人士帶頭示范,由兩國高層聯姻方可起到足夠大的影響。”
雖然官府的想法不錯,但這種所謂的登記制度也是屬于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海漢國民大部分都是來自大明的漢人,除了當兵的青壯和已經進入官僚隊伍的干部需要剪短頭發,身份特征會比較明顯,大部分人只要換上大明服飾就根本無法從外貌分辨國籍。而極少數的穿越者若是要進入浙江沿海的城池活動,那安保措施的陣勢只怕會比知府出巡還大,哪里還需要專門進行登記。
之所以要在協議中加上這相關內容,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大明和地方官府的臉面考慮。不管事后的實際執行效果如何,這至少能表現出官府對海漢人的出入境管理是有章可循的,一切皆在掌控之中,高官們也不會因為海漢人進入浙江境內活動而落下“監管不力”之類的話柄。
“王將軍,協議簽署之后,希望你能盡快執行,率領部下撤離杭州。”王畿簽完字放下毛筆之后,對旁邊的王湯姆沉聲說道“早些了結這里的事,對大家都好”
王湯姆應道“王大人放心,我們會遵照協議內容,即日開始撤離杭州。我也希望浙江官府能夠盡快兌現協議中對海漢所作的承諾,早日開放各州府的通商權。”
雙方雖然已經簽署了和平協議,但這也不代表他們心中就已經放下了之前的恩怨,能毫無芥蒂地與對方相處。不管在此之前是贏家還是輸家,這份協議也僅僅只表示雙方的關系跨入一個新的階段而已,過去就有的利益沖突仍會繼續存在,就算不會像這次一樣撕破臉大干一場,雙方在桌面下的過招也仍會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