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方面多次暗示過他,如果寧波官府不愿配合海漢的貿易和移民政策,那么他們有可能會采取一些非常規手段來保證自己在舟山的權益不受威脅。至于這些非常規手段是什么,曲余同沒問也不想知道,總之對方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官位就行。就算今后有可能因此會影響到自己的官聲,曲余同也必須照著既定的計劃繼續執行下去,否則到時候可能就不是丟官的程度,而是自己在寧波的根基都會被海漢給連根鏟掉了。
對于王畿的質疑,曲余同也早有預案,當下肅然應道“王大人,舟山本就是寧波府轄區,如今被海漢人占據,若是他們人心不平,時時在浙江鬧事,弄得民心不寧,下官這官聲又能好到哪里去倒不如勉力一試,若是能有成效,也算是盡到父母官之責,就算不能成事,至少也為后來者留下一點經驗。”
曲余同這番話說得大義凜然,儼然是一副為國赴難的清官形象,不過這種戲路騙騙老百姓可能有用,想要忽悠到王畿這混跡官場數十年的老油條,還是差了一點功力。王畿可不相信曲余同的心思能有這么單純,或者換句話說,能混到知府這個位置上的官員,考慮問題的方式和深度都不可能這么淺顯。
“曲大人,這里也沒有外人,你也不必作出這么大義凜然的樣子。”王畿決定要再點一點對方“海漢人在寧波府轄區做買賣,要說他們沒給你進貢,本官是決計不信的。曲大人,你老實說,你這聯姻的想法,是否跟他們給你的好處有關”
曲余同心頭一顫,連忙否認道“海漢人的確是有示好之舉,不過與下官所說的通婚聯姻并無直接關系。若是貪圖他們所給的好處,下官就不會主動申請出面與其談判,而是縮在寧波府過太平日子了。”
曲余同也知道自己若是全盤否認,那反而不太合常理,海漢做事一向是金錢開道,武力相輔,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他們在舟山待了一年多,如果沒跟寧波府的衙門接觸,沒有向曲余同等當地官員行賄送禮,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海漢進駐舟山以來,幾乎從未跟寧波官府起過正面沖突,此次海漢軍進杭州灣之前,也沒聽說他們在寧波府境內有什么大動作,這雙方之間要硬說一點貓膩都沒有,顯然就是騙人的鬼話了。所以曲余同也順勢認了賬,但他可絕不會承認聯姻這個設想是為了從海漢人那里獲得更多的好處。
而曲余同能洗白自己的最有力證據,就是這次為浙江官府出面談判了。在包括王畿在內的外界人員看來,好在曲余同對海漢人的狀況有足夠深的了解,才能在談判過程中把握住對方的心理,勸說他們放棄軍事對抗的做法,以和平協議的方式解決了當下的危機。曲余同當然可以選擇縮在寧波府看熱鬧,畢竟海漢人兔子不吃窩邊草,在杭州府鬧得天翻地覆,在寧波府卻只是蜻蜓點水一掠而過,但他還是選擇了冒著風險出頭,這無疑是深得王畿好感的一個舉動。
果然曲余同的辯白得到了王畿的理解,王畿點點頭道“本官自然是信你的,不然先前也不會將談判事務交給你全權處理。你若是真與海漢人有勾結,那讓你去談判豈不是成了引狼入室之舉”
曲余同心中暗道一聲慚愧,事情還偏偏就是王畿猜測的這樣,他和海漢人早就商量了好一整套的操作方案,整個事件都是編排好的劇本而已。好在他演技不錯,雖然過程中也有人質疑,但最終還是很順利地演完了整出戲。不過曲余同也是知道海漢對大明并沒有大舉入侵的想法,所以才肯配合海漢的方案行事,在他自己看來倒也說不上是引狼入室,頂多算是損公肥私而已。
王畿繼續說道“你有報國之心,這是好事,不過此事在浙江尚無先例,須得謹慎從事。以本官之見,最好在事成之前莫要對外宣揚,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如果真能成事,也盡可能低調處理,以免閑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