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港口建設水平而言,峴港與幾乎同一時期開始啟動的香港相近,移民們看到海外也有如此之大的海漢領地,在船上便已經歡呼起來。不過韓正山在南下途中已經見識過了海漢的數處港口,因此對于峴港的建設規模倒也沒覺得特別驚訝。
船隊入港停靠,當地駐軍和警察已經提前在港口劃定了活動區,船上的移民可以在短暫的停靠期內分批下到岸上放一放風,但不允許離開劃定的活動區。此次的南下船隊中只有極少數人被安排在峴港落腳,絕大多數移民只能在這里短暫停留,連走馬觀花的參觀都不會有,就得繼續往南行進了。
碼頭上的力工們用絞盤熟練地操作高大的吊臂,將船上的貨物吊裝上岸,其中大多數都是比較廉價的初級工業品,如各種鐵制的農具等等。這些東西雖然利潤不高,但在安南南部的市場占有率卻相當不錯,貨物在峴港批發給安南國內的商販,再由他們分銷到內陸地區。
韓正山在碼頭上看到來接貨的安南商人興奮地開箱驗貨,不禁腦洞大開,心想海漢若是把農具換成武器,那不是隨時都能在別國武裝起數以千計的人員這安南和大明沒因此生出內亂,倒也是海漢手下留情了。他可不知道海漢每年向國外出口的武器交易量頗大,而最大的兩個買家便是這與海漢相鄰的大明與安南了。
此次南下移民計劃的規模頗大,譚舉任和他的這幫手下,以及挑選出來的數百移民,也只不過是其中將被派往南海某地的小分隊之一。除了數量眾多的移民和派遣人員之外,還有幾支南下執行換防任務的部隊一同出發,整個船隊的人數將超過四千人,運輸的各種補給物資也有數千噸之多。這也是自1633年海漢與安南、占城等國組成聯合艦隊下南洋軍演之后,時隔一年再次由官方組織的一支超大規模南下船隊。而這還僅僅只是首批南下的人員,后續至少還會有兩三批人員被派往南方殖民。
而對于這支船隊中的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識并參與如此規模的遠洋船隊出行。特別是那些剛到三亞不久,連移民營地都還沒出過的新人,在碼頭上集結時大多都看傻了眼。不管他們接下來的目的地是哪里,看到這樣一支龐大的船隊,心中多少也能安定一些。
韓正山看著碼頭上排著長隊登船的人流,心中也是感慨不已,海漢這個國家的動員能力之強大,遠遠超乎他的想象。這么幾千人要運去幾千里之外定居,所需的可不止是短期內糊口的糧食和一些生活物資而已,也難怪海漢能夠組織海軍遠征浙江,甚至還派出了艦隊前往更北方的山東建立殖民地。一個建國不久的小國能有這樣的國力,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實實在在地發生在自己眼前,想想以前一心覺得大明天下無敵,如今看來目光著實有點短淺了。
在鹿回頭半島裝載移民的帆船,絕大多數是跟韓正山當初從浙江南下途中換乘的移民船同一型號,不過數量可比澎湖出發的移民船隊大多了,數十艘移民船在碼頭上一字排開,上千人分作若干隊伍沿著棧橋登船,光是這個場面就讓人不禁心潮澎湃。
韓正山遠遠看到譚舉任正在接受海漢高官的接見,據說來人便是執委會里幾名位高權重的大首長,平時可是很難有機會看到他們在外邊拋頭露面。不過像他這種級別的基層干部,根本連湊上去靠邊蹭點仙氣的資格都沒有,所以也只能在劃定的等候區伸長脖子望幾眼了事。
但凡有大規模的船隊離港遠征,執委會的頭面人物都會到碼頭相送,這已經成為了海漢的慣例之一,這次也不例外。不過這種象征性的儀式都不會持續太久,幾句勉勵叮囑的場面話講完,外派官員們就得登船準備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