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源博雅立即拿傘出行,取材什么的小事完全被甩在腦后。
一路上源博雅簡直是奪命狂奔,褲腿的綁腿都被泥水浸濕了,生怕去完了什么都沒趕上。
老人家頭疼,覺得聽音樂能鎮痛而請的樂師一定是位高手,沒聽剛才的人都是用尊稱
源博雅完全忽略他可是在自家庭院里,他家仆從不多,下雨也不可能去庭院,那么討論的人聲又是從何處來的這樣細思極恐的事實。
到了亭子不遠處,他看到一位身著出訪時正裝,長發束在腦后離發尾處幾寸位置,戴著官員間流行常見的那種黑色高冠帽的男子。還未看清對方的面孔,他便已覺得此人非常神奇。
明明外面下著雨,那過于夸張的后擺,卻沒有沾染泥土,甚至連水漬都看不到。連日大雨下牛車也不易行走很難想象他到底是怎樣過來的。
而對方的發型也不是官員常見的那類發髻,更像是神官常用的那類發型,還微妙有所不同。按照貴族的禮儀來看是放肆的做法,但偏就這個人穿搭起來配著這發型格外合適,仿佛他本就該這樣。
有那么一瞬源博雅產生錯覺,以為站在那里的不是一個凡間人類,而是高天原來的神靈,一時興起下凡賞雨,在他眼里以人類的形象出現。
但是很快他的注意力從男人的身上轉到了男人的腰間,那里別著一只玉質的笛子。
就樂器而言,笛子比較流行的款式是各種竹笛木笛。一方面是因為取材方便,鉆孔容易,另一方面是因為木質樂器的回響余韻更深沉,有很多人偏愛此類音域。
當然其他類笛子也是有的,但受眾并不算太廣,不光是價格跟制造難度問題,也是因它們的聲音與竹笛有一定差異。想要把握好不同材質笛子的笛音,有時候連大師級都有些上手困難,更不要說是普通樂師了,所以此等算是小眾愛好。
源博雅選用竹笛是因為他是一個念舊的人,小的時候是他的曾祖父,也是上一任的天皇贈予他竹笛,之后他也試過其他材質的笛子,最終還是覺得竹笛之音更讓他懷念。但這不代表他不喜歡其他材質的笛子,當看到亭中那人腰間的玉笛時,他就明白了,這一定是之前他在院中所聽說的那一位。
源博雅見獵心喜,快步走向小亭,直接沖入亭中。這本是極度無禮的做法,如果有一人先在亭內,那么后來者怎樣說也要先開口詢問兩句,就像拜訪他人家一樣,這是一種必須的禮儀。
不過幸好外面的大雨似乎給了源博雅越過禮節的理由,他快步進入庭亭中之后才覺得有些唐突,于是趕緊向對方致歉。
“很抱歉,沒有報上姓名便直接進入亭中,我是”
沒想到那人突然抬手將食指置于唇前,打斷了他的話。
“名字,可是最短的咒。與陌生人相遇之時,不要上來就報上姓名。”
源博雅聽了愣了一下,還以為對方不想與他交往,感到有些沮喪,一般的禮儀是報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對方自會報上名字。拒絕他通報,代表著對方也不想告訴他自己是誰。
“我知道您是誰,我知道您會在此時來這里,所以我才會先來一步,在這里等您前來。”
沒想到對方突然說出讓人驚訝的話語,源博雅先是一愣,有些驚奇,隨即一想,自己是聽到庭院中的話才來此地,也倒不是完全不可預測,如果此人特意派人去庭院說那些話,那么他的確會很快趕來。